儿童胰腺疾病:守护“小肚肚”的家长必修课
引言
近年来,儿童胰腺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但许多家长对于这种位于腹部深处、悄然发作的消化系统疾病知之甚少。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内分泌器官,负责分泌消化酶和调节血糖。儿童一旦发生胰腺疾病,起病常急,病情进展快,不及时处理可带来严重后果。因此,了解其发病原理、临床表现及早期识别方法,对于守护儿童健康至关重要。
一、胰腺在儿童身体中的角色
胰腺位于腹部脊柱前方,大致呈扁长形状。它的首要职责有两个:一是分泌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二是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调节血糖水平。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胰腺功能障碍不仅影响营养吸收,还可能威胁生命。因此,家长需对胰腺疾病保持高度关注。
二、儿童胰腺疾病的常见诱因
儿童胰腺疾病多指急性胰腺炎。与成人不同,儿童发病常见诱因有以下几种: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是主要因素之一,如腮腺炎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等。这些病毒进入血液循环后,可损伤胰腺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外伤因素。儿童活泼好动,日常生活中如遭遇剧烈腹部撞击(如跌倒、自行车把手撞击腹部等),容易造成胰腺挫伤、出血,诱发急性炎症。
代谢及遗传因素。某些代谢紊乱,如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高脂血症、胰腺发育异常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药物和其他因素。过量服用某些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激素),或胆道系统疾病(如胆结石),也可能导致胰腺炎。
三、儿童胰腺疾病的典型表现
急性胰腺炎在儿童中多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腹部疼痛。疼痛多集中在肚脐周围或左上腹,部分患儿可有背部放射痛。疼痛会持续甚至加重,伴随呕吐,部分儿童出现恶心、腹胀、进食困难等。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发热。值得警惕的是,严重病例可能出现脱水、恶心、暴汗、面色苍白,甚至进展为休克:表现为精神极差、皮肤湿冷、心跳加快、血压下降。这时属于急危重症,需要立即送医。
四、家长如何早期识别和应对
面对儿童突发的腹部疼痛和反复呕吐,家长应注意区分普通消化不良和可能的胰腺疾病。若腹痛剧烈、持续,且伴随发热、呕吐,尤其在病毒感染、腹部外伤、高脂血症等已知高风险情况下,需高度怀疑胰腺炎的可能。此外,观察患儿有无腹部压痛、持续拒食、尿量减少等现象,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就医。
五、就诊后的诊断与治疗
医院急诊科医生会结合患儿病史、体征和相关辅助检查(如血淀粉酶、血脂、肝胆功能、腹部B超和CT等)评估诊断。轻症患儿通常通过禁食、补液、营养支持和针对病因的治疗即可恢复。若因感染引发,需积极控制感染。部分重症患者可能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实施更为密切的监测和处理。
六、预防儿童胰腺疾病的关键措施
预防为主、早发现是控制疾病进展的有效方式。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日常健康和饮食习惯。预防病毒感染(如定期接种疫苗,避免交叉感染)、避免腹部受伤、规范服药、防控肥胖和高血脂,是降低发病风险的基础。家族有遗传代谢病史的儿童,更需定期筛查血脂及胰腺功能。
结语
胰腺虽小,却关系着儿童的消化和代谢健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形成健康监护意识,及时关注孩子的腹部健康状况。如发现不适,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早就医,防患于未然。通过科学防护和及时干预,儿童胰腺疾病是可以被有效管理和治疗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周官保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月湖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