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原理、方法与进展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领域,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手段,正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肝癌的治疗中,介入治疗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深入探讨肝癌介入治疗的原理、方法以及近年来取得的进展,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治疗方式。
一、肝癌的病理基础
肝癌,顾名思义,是发生在肝脏的恶性肿瘤。根据组织学来源,肝癌可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两大类。原发性肝癌起源于肝脏的肝细胞或胆管细胞,而继发性肝癌则是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长期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黄曲霉毒素暴露等。
肝癌的生长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分子机制的参与。例如,肝癌细胞常常表现出异常的增殖信号通路激活、凋亡抑制以及血管生成能力增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肝癌具有生长迅速、容易转移的生物学行为。
二、介入治疗的原理
介入治疗是一种在影像引导下,通过穿刺血管或其他途径,将导管、导丝等器械送入病灶部位,进行局部治疗的方法。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TACE的原理是基于肝脏的特殊血液供应特点。肝脏具有双重血液供应,即肝动脉和门静脉。对于肝癌而言,其主要的血液供应来自肝动脉。因此,通过选择性地将导管插入肝动脉,并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注入肿瘤组织,可以达到杀灭肿瘤细胞、阻断肿瘤血液供应的目的。
此外,介入治疗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挥作用。例如,射频消融术(RFA)利用射频电流产生高温,直接烧灼肿瘤组织;微波消融术(MWA)则利用微波能量使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也称粒子植入)是将带有放射性的粒子植入肿瘤内部,通过持续释放射线杀灭肿瘤细胞。
三、介入治疗的方法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TACE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肝癌介入治疗方法。其具体操作步骤包括:首先,通过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将导管送至肝动脉;然后,通过影像引导,选择性地将导管插入肿瘤供血动脉;接着,将化疗药物(如顺铂、表柔比星等)和栓塞剂(如碘化油、明胶海绵等)注入肿瘤组织;最后,撤出导管,完成手术。
射频消融术(RFA):RFA适用于肿瘤直径较小(通常小于3厘米)的肝癌。其操作方法是:在影像引导下,将射频消融针插入肿瘤组织;然后,通过射频电流产生高温,使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
微波消融术(MWA):MWA与RFA类似,但其利用的是微波能量。MWA的优势在于消融速度快、消融范围大,适用于较大肿瘤的治疗。
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适用于不适合手术切除或消融治疗的肝癌。其操作方法是:在影像引导下,将带有放射性的粒子(如碘125粒子)植入肿瘤内部,通过持续释放射线杀灭肿瘤细胞。
四、介入治疗的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癌介入治疗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新型化疗药物和栓塞剂的研发:研究人员正在积极研发新型的化疗药物和栓塞剂,以提高TACE的疗效。例如,载药微球是一种新型的栓塞剂,其可以将化疗药物缓释到肿瘤组织中,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提高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
靶向药物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被应用于肝癌的治疗中。例如,索拉非尼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和转移。将索拉非尼与TACE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免疫治疗的探索: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癌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将免疫治疗与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五、结语
肝癌介入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肝癌介入治疗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夏振威
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亭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