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或出血而发生神经功能损害。这一疾病的发生不仅威胁患者生命,更是导致成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掌握脑卒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公众理解其危害性、预防措施及急救方式,从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脑卒中的病理机制
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约占绝大多数,发生时脑血管受阻,脑部血流骤然减少,导致供氧和营养不足,脑细胞迅速坏死。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血栓形成,以及心源性栓塞等。出血性脑卒中则由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引起,血液进入脑组织压迫周围脑细胞,造成神经功能障碍,且出血会触发局部炎症反应,加重脑组织损伤。
二、影响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单一危险因素,因其可促进血管壁硬化和破裂。除此之外,糖尿病、高血脂、肥胖、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过量和缺乏运动)亦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心脏疾病、如房颤等心律失常,也易导致脑栓塞,诱发缺血性卒中。年龄增长和家族病史也是不可忽视的非可控因素。
三、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脑卒中症状开始时多较突然,表现为单侧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语言不清、视力障碍或头晕、意识障碍等。根据受累脑区不同,症状呈现多样化。临床诊断依赖详细病史和神经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手段如头颅CT和MRI,可快速鉴别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及早识别和诊断对于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四、脑卒中的治疗原则
脑卒中的治疗分为急性期处理和恢复期康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若符合条件,可行静脉或动脉内溶栓疗法,恢复血流以减轻脑损伤。出血性脑卒中常需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并视情况进行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后,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治疗是防止复发的重要策略。此外,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功能训练、语言治疗及心理支持,有助于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生活能力。
五、预防脑卒中的科学策略
预防脑卒中重点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以及保持良好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是有效的初级预防措施。对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积极管理基础疾病。公众应增强健康意识,掌握脑卒中发作的早期信号,遇紧急症状应迅速就医,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结语
脑卒中作为危害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生和发展有着复杂的病理基础和多重危险因素。通过深入理解脑卒中的基本原理及临床表现,公众能够提高警惕,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急措施。未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将更加精准和高效,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将显著提升。
蔡超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