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早期症状易与生长痛混淆,对于儿童及青少年,除了出现疼痛肿胀症状时进行检查,是否有必要定期进行专项筛查?

2025-07-29 11:28:06       3399次阅读

骨肉瘤早期识别与筛查:为儿童与青少年健康保驾护航

引言

骨肉瘤,这一源自骨骼原始间充质细胞的恶性肿瘤,在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中并不少见。由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骨骼正处于快速生长期,骨肉瘤的早期表现往往与“生长痛”极为相似:隐约的疼痛、局部肿胀,甚至偶尔会因为活动受到轻微限制。正因如此,家长与医务工作者常常难以从众多普通症状中分辨出潜在的威胁。那么,面对难以分辨的早期症状,是否应为高风险人群定期开展骨肉瘤专项筛查?本文将从骨肉瘤的症状特征、与生长痛的区别、预警信号识别及筛查现状等多维度进行探讨,为公众及临床工作者提供科学理性的观点。

一、骨肉瘤的症状面纱:与生长痛的微妙区别

骨肉瘤主要好发于儿童青少年的长骨干骺端(如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肱骨近端),尤其是在十岁至二十岁之间发病率较高。其最典型的初期症状是局部疼痛,而疼痛多为渐进性加重,休息时难以缓解。许多患儿及家属容易将此误解为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生长痛”。

生长痛一般出现在下肢、尤其是膝部周围,常在夜间或剧烈活动后发生,晨起后往往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短,反复发作但不会影响关节功能,也少见红肿、局部温度升高及肢体活动受限。

与之不同,骨肉瘤所致疼痛会逐渐加重,局部常伴肿胀,严重时可出现骨质破坏表现:瘤区皮肤隆起、发热、静脉曲张,甚至关节活动障碍。部分患者因病理性骨折首次就诊。此外,夜间痛和静息痛较为明显,上述表现和生长痛有着本质差异,值得高度警惕。

二、早期识别预警信号:提升警觉性是关键

骨肉瘤前期症状极具迷惑性,但一些特殊警示信号可以帮助区分:

首先,疼痛性质的改变需引起重视。若出现持续性、夜间疼痛且逐日加重,应及时就诊。

其次,局部肢体明显肿胀甚至变形,伴有功能障碍,运动时疼痛显著加剧,提示病变进展。

再次,局部温度升高、皮肤发红、浅表静脉突出等炎症样表现,较罕见于普通生长痛,而骨肉瘤时则较为多见。

此外,若儿童活动受限、出现不明原因的跛行或反复跌倒,也应结合上述情况,考虑肿瘤性疾病的可能。

三、风险人群专项筛查:有的放矢、更需科学评估

面对儿童、青少年的广泛发病基础,是否需要进行普遍或定期的骨肉瘤专项筛查?以目前全球及国内主流医学指南来看,并不推荐普通青少年无症状、无高危因素情况下常规专项筛查。原因包括:

骨肉瘤发病率虽高于成人,但在整体人口中属于罕见疾病,普筛人群所需资源极大,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及医学资源浪费。

但对于部分特定高危人群,定期监测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具有家族肿瘤史、患有Li-Fraumeni综合征、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史、Paget骨病等遗传性或疾病相关高危因素人群,这些个体罹患骨肉瘤的风险明显高于常人。对这部分人群,结合专业医生随访,可酌情安排影像学(如X线、磁共振)及实验室检查。

同时,大众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提升家长、学校及基层医疗工作者对骨肉瘤早期症状、危险信号的认知和敏感度,是临床发现与早诊的根本保障。

四、科学预防与多方协作:为儿童健康“筑墙”

虽然骨肉瘤目前尚无法通过单纯筛查实现早期普查,但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网络,对疑似症状患者实施早期干预,是推动儿童实体肿瘤防控的有效措施。家长应主动关注子女成长过程中关节、骨骼的异常症状,一旦发现上述警示信号,及时到医院骨肿瘤专科或儿科就诊,配合专业检查。

学校及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可启动定期健康教育和风险宣传,通过家校合作,提高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促进健康观念的形成。

五、结语

骨肉瘤的早期诊断挑战重重,其临床症状极易被生长痛等良性问题掩盖。当前普遍人群不推荐常规专项筛查,健康教育与风险监测应成为前哨。一旦发现可疑症状,务必警惕骨肉瘤的可能,并寻求医疗专业人员评估。多方协作、科学干预,将为更多儿童与青少年免受骨肉瘤侵袭奠定坚实基础。

李润美 天津市肿瘤医院

下一篇肺癌驱动基因阴性患者一线治疗方案有哪些推荐
上一篇急性白血病护理要点全解析:从治疗期到康复期的全程照护指南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