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围术期治疗原则
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治疗策略日益复杂,尤其是在手术治疗的围术期阶段。围术期治疗涵盖手术前的准备、术中的管理及术后的恢复和治疗,是提升患者总体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理解肺癌围术期治疗的基本原则,对于患者及其家属科学认识治疗过程、配合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围术期治疗的整体意义
围术期治疗不仅指手术本身,而是贯穿手术前后的一系列综合管理措施。合理的围术期治疗能够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肺癌手术通常涉及肺叶甚至全肺切除,手术创伤大,术后肺功能及免疫状态均受到影响,因此围术期管理尤为重要。
二、术前评估与准备
术前阶段,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是成功治疗的基础。肺功能评估是关键,包括肺活量测定和弥散功能评价,确保患者具备耐受手术的能力。心血管功能也需详尽检查,以排除潜在的术中风险。此外,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和PET-CT帮助确认肿瘤的病理分期和手术范围。营养状况评估同样不可忽视,营养不良会增加术后感染和恢复困难的风险。
围术期的优化准备还包括控制合并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的管理。戒烟是术前准备的重要措施,可显著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术前适度的体育锻炼和呼吸康复训练,对改善肺功能及体力恢复均有积极作用。
三、术中管理的原则
手术过程中,精准的无创或微创手术技术优先选择,以减少对正常肺组织和周围结构的损伤。麻醉方案需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设计,保持术中血氧饱和度和稳定的循环状态,避免过度液体输入,减少肺部水肿风险。术中监测严格,确保早期发现并应对意外情况。
在术野暴露、肿瘤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过程中,保证彻底切除肿瘤是根治性手术的核心。同时,采用胸腔镜辅助技术或机器人辅助手术,有助于减少创伤和加快术后恢复。
四、术后恢复与治疗
术后期应重点关注呼吸功能的维持和恢复。早期下床活动、有效的肺部康复训练及疼痛管理是促进肺功能恢复的关键。肺部感染和肺不张是常见并发症,需通过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和呼吸道管理防范。
此外,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和肿瘤分期,制定个体化的辅助治疗方案。对于部分中晚期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生存预期。免疫治疗作为新兴手段,逐渐融入围术期治疗体系,尤其在特定分子标志物阳性的患者中展现出潜力。
五、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
肺癌围术期治疗的复杂性决定了多学科团队的协作至关重要。胸外科医生、肿瘤内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影像科医生及护理团队等共同参与患者管理,才能实现治疗方案的最优化。多学科讨论会(MDT)已成为肺癌管理的常规环节,通过集体智慧确保每一位患者获得最适宜的治疗策略。
六、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围术期治疗中,患者对治疗的理解和配合直接影响疗效。系统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认识手术目的、潜在风险及术后自我护理的重要性。心理支持同样关键,帮助患者缓解手术焦虑、建立积极心态,有助于身心康复。
结语
肺癌围术期治疗是一个涵盖术前评估、术中精确操作与术后康复及辅助治疗的整体体系。遵循科学的治疗原则,采用多学科协作和个体化方案,是提升肺癌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的基石。未来,随着微创技术、精准医学和免疫治疗的发展,围术期治疗模式将更加完善,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胡旭焘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