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癌痛管理的误区——向疼痛宣战,守护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癌症,常常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双重的压力。癌痛,作为肿瘤患者最为常见且难以忽视的症状之一,常被形容为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我国,因对癌痛管理知识认知不足,不少患者和家属在应对疼痛时陷入了种种误区,导致疼痛未能有效缓解,进一步影响了治疗和康复的过程。要正确对待癌痛,科学管理疼痛,首先需要拆穿那些关于癌痛管理的谬误,还原事实真相。
一、癌痛“注定要忍”不是宿命
许多人认为,癌痛是癌症无法避免的结果,是病情恶化的“信号”,只能默默忍受。部分患者甚至觉得忍耐疼痛是一种“坚强”的表现。然而,现代医学已经明确指出,绝大多数的癌痛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甚至控制。长期忍痛不但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食欲、睡眠、情绪,进而削弱身体对抗疾病的能力。过度忍耐还会令医护人员难以判断病情变化,延误最佳的诊疗和干预。因此,患者及家属应当勇敢表达,积极与医护人员沟通疼痛感受,为自己的舒适和康复争取权利。
二、止痛药不会让人“上瘾”也不会“提前走”
许多家庭对于阿片类等强效止痛药存在误解,担心长期用药会产生依赖、成瘾,甚至认为止痛药会“伤肝伤肾”、缩短寿命。实际上,医学界有明确规范的癌痛管理流程。针对癌痛,医师会根据痛感程度制定逐级递进的镇痛方案,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与滥用药物不同,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镇痛药,产生依赖或成瘾的风险非常低。至于对肝、肾的影响,日常的临床用药剂量下,经医生监测,绝大多数患者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科学止痛不仅不会“提前终结生命”,反而能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有力配合后续抗肿瘤治疗。
三、早期管理疼痛胜于“痛到忍无可忍”才求助
一部分患者误以为只有出现极度剧烈的疼痛才需要用药,平时稍有不适则选择忍耐。殊不知,癌痛早期干预效果更佳。如果拖到剧痛难忍再采取行动,不仅增加了缓解难度,还更难恢复良好的生活状态。国际肿瘤学指南推荐,出现持续性或影响活动、睡眠、情绪的疼痛时,即应主动与医生沟通,及时启动系统化镇痛管理,阻断疼痛的加重。
四、镇痛治疗不是“一刀切”,方法多样需个体化
部分患者和家属认为癌痛只能靠吃药缓解,忽视了其他综合康复手段的积极作用。实际上,镇痛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外用贴剂、神经阻滞、物理康复、心理疏导等多元化策略。例如,溶瘤中药贴、穴位按摩、电刺激技术和正念疗法等均有助于辅助镇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个体化的综合镇痛方案,由专业团队根据患者的病情、耐受性、日常习惯与社会支持系统等因素量身定制,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疼痛和生活质量。
五、真实的“疼痛”需要准确描述,便于科学管理
癌痛的表现千差万别,可能是钝痛、灼烧痛、间歇性刺痛等,有些患者因表达不清或羞于诉说而导致医生难以掌握真实病情。建议患者用便于量化的标准,比如“分数法”描述疼痛强度,并尽量说明疼痛部位、发生时间、影响哪些功能活动等细节。这样,医护人员才能根据具体情况优化用药方案和康复措施,实现最大程度的疼痛控制。
六、心理支持是癌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疼痛虽是感觉,更是情绪的映射。部分患者因对疾病恐惧、对疼痛无助,易陷入焦虑抑郁,内心压力加剧主观痛感。积极的心理疏导、家属陪伴、与病友交流、社会支持等,都是癌痛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状况与疼痛感知密切相关,加强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结语
破解癌痛管理的误区,是实现科学抗癌和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疼痛不应成为患者心头无法驱散的阴影,更不应以隐忍作为“勇敢”的象征。正确理解癌痛管理,坦然面对疼痛,积极寻求个体化、多元化的科学治疗方法,是每一位患者都应拥抱的希望之路。对于癌痛,唯有科学管理、医患携手,患者才能赋予人生更多温暖与尊严。
刘奕 怀化市肿瘤医院鹤城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