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晚期的治疗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肝细胞癌,简称HCC,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病例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大多数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已经进入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最佳时机。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难度较大,如何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长期以来,晚期肝癌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依赖于化疗、局部介入治疗以及支持治疗,但疗效有限。近年来,随着对肝癌分子生物机制的深入解析,靶向治疗应运而生,成为晚期HCC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以索拉菲尼为代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成为首个获批的系统治疗药物,它能够抑制多种促肿瘤生长的信号通路,如RAF激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等,从而阻断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仑伐替尼随后被批准作为一线治疗选项,表现出与索拉菲尼相当甚至更优的疗效。不过,这些靶向药物仍存在耐药和副作用的问题,且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个体差异较大,限制了其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肿瘤免疫治疗的出现为晚期肝癌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近年来,肿瘤免疫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揭示了免疫系统在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作用。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通过恢复机体免疫细胞对肿瘤的识别和杀伤能力,打破了肿瘤逃避免疫监视的屏障。诸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阿替利珠单抗等PD-1和PD-L1抑制剂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肺癌、黑色素瘤等,随后被引入肝癌治疗领域。
在晚期肝癌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既可以单药使用,也可以与靶向治疗药物联合应用。临床试验显示,单药免疫治疗虽能带来一定的生存获益,但其总体响应率有限。而联合靶向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方案,能够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通过多重机制对肿瘤进行攻击,显著提高治疗反应率和延长患者生存期。例如,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单抗的療法被证实在临床试验中相比单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有显著优势,已成为晚期肝癌一线治疗的标准选择之一。
除系统治疗外,局部治疗手段亦在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射频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等介入治疗方式,适用于部分无法手术的患者,能够控制肿瘤局部进展,缓解症状,改善肝功能状况。在系统免疫或靶向治疗基础上,结合局部介入治疗,实现治疗方式的多模联合,正在成为临床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还需关注个体差异和综合管理。患者的肝功能状态、身体状况、肿瘤负荷及合并症等因素均影响治疗决策。多学科团队协作成为当前治疗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肝胆外科、肿瘤内科、放射科、病理科及护理团队等,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适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此外,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管理和心理支持同样不可忽视,只有全方位的综合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望未来,肝癌治疗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突破。新型靶向分子、免疫细胞治疗、癌症疫苗等新兴技术逐渐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精准医疗的发展使得对肿瘤基因组和免疫微环境的深入分析成为可能,有助于筛选最佳治疗靶点,实现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治疗。此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也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前景提供了新的助力。
总体而言,肝癌晚期的治疗已经从传统单一疗法逐步转向多模联合治疗。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治疗手段,改善了患者预后。通过多学科协作和个体化管理,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延长,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创新疗法的问世,助力肝癌患者战胜疾病,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王震
广东省人民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