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不良反应的处理
随着免疫治疗在实体肿瘤领域的广泛应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也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同时可能引起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不同程度的组织炎症和功能损害。科学、合理地处理免疫不良反应,对保障患者治疗安全与疗效至关重要。
一、免疫不良反应的分级及其处理原则
免疫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通常分为轻度(一级)、中重度(二至三级)和危及生命(四级)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免疫不良反应,临床应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以控制不良反应的同时,尽可能保证免疫治疗的连续和效果。
(一)轻度免疫不良反应
轻度免疫不良反应一般表现为轻微症状,例如皮肤轻度瘙痒、轻微腹泻等。此时,免疫治疗通常无需暂停,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常用手段包括局部外用激素以缓解皮肤炎症,以及口服止泻药控制腹泻。此外,患者应及时监测症状变化,防止病情加重。轻度反应的及时处理有效避免了病情恶化和对治疗的干扰。
(二)中重度免疫不良反应
涉及到二级和三级免疫不良反应时,患者症状明显加重,可能出现较严重的皮炎、消化道炎症、肝功能异常或内分泌功能损害等表现。此时建议暂停免疫治疗,防止免疫系统持续攻击正常组织。治疗中应积极应用口服或静脉糖皮质激素,发挥强大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减轻组织损伤。糖皮质激素剂量和疗程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避免滥用导致副作用。临床关注患者对激素的反应和可能复发情况,必须密切随访。
(三)危及生命的免疫不良反应
四级免疫不良反应极为危险,表现为严重系统性炎症,如肺炎、心肌炎或神经系统毒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此时需立即永久停用免疫治疗,并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引入免疫抑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等生物制剂,以更强效地控制免疫反应。治疗过程需在ICU或专科病房严密监护,防止病情恶化。危重患者可能需支持治疗,如呼吸机辅助或心血管支持。
二、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复杂而严重的免疫不良反应往往涉及多个器官系统,单一科室难以全面评估和管理。此时,多学科协作团队(MDT)的建立尤为关键。肿瘤科医生、内分泌科、皮肤科、呼吸科、风湿免疫科等专业医生共同参与病例讨论,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多学科的联合管理不仅提升治疗质量,也加快了不良反应的诊断和处理速度。
三、合理用药策略与预防
免疫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剂量、联合用药方案及患者个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合理选择免疫治疗药物和剂量,结合患者实际状况进行个体化调整,是科学防控不良反应的前提。此外,患者接受治疗前应详细告知相关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和随访监测。早期发现症状,及时处理,能够减少严重事件发生。
四、总结与展望
免疫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一项革命性进展,大幅改善了实体肿瘤患者的预后,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却是一项技术和经验密集型的挑战。轻度反应强调对症支持,中重度反应需暂停治疗并采用激素治疗,危及生命的反应则要求强效免疫抑制和多学科密切配合。未来,随着对免疫机制的深入理解和相关检测手段的进步,免疫不良反应的预测、防控和精准治疗有望实现更大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体验。
夏智琼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