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治疗的副反应

2025-07-27 00:41:05       3936次阅读

肿瘤免疫治疗副反应的全面解读与管理

引言

在肿瘤治疗领域,免疫治疗已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手段。通过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显著拓展了实体肿瘤的治疗途径,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希望。然而,免疫治疗在激活抗肿瘤机制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对正常组织产生攻击,进而出现各种免疫相关副反应。这些副反应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处理不当可能会对患者健康造成影响。因此,深入了解其发生机制、表现形式以及科学管理策略,对于提高治疗安全性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免疫治疗副反应的发生机制

肿瘤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解除免疫细胞的“刹车”机制,使机体免疫反应更为活跃。但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因此变得过于敏感,导致自身组织遭受误伤,出现所谓的免疫相关副反应。这类副反应几乎可能累及全身各大脏器,起病时间和严重程度差异明显。及时识别和规范管理,是保障免疫治疗安全实施的关键。

二、常见的免疫相关副反应及其特点

皮肤毒性

皮肤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之一。患者可能出现皮疹、瘙痒、色素减退,较重者出现水疱和大面积剥脱。多数皮肤反应较轻,停药或经局部处理可缓解;个别严重病例则需系统性药物干预。

胃肠道毒性

消化道副反应以腹泻、肠炎为主,偶见肝炎。轻度腹泻常为短暂、可控,但若出现持续腹痛、频繁腹泻或血便,应警惕重症肠炎,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支持治疗。肝功能异常则需密切监测,并在必要时采用保护肝脏措施,严重时可能需要停止免疫治疗。

肺部毒性

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虽然少见,却较为严重。表现为干咳、气促以及低热,影像学有间质性肺炎特征。轻度病例仅需停药并密切随访;重症则需及时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部分患者还需加用免疫抑制剂。

内分泌系统毒性

免疫相关性内分泌疾病多表现为甲状腺功能波动(甲亢或甲减)、肾上腺功能低下以及垂体炎。临床上可见乏力、体重变化、心慌等症状。完善内分泌功能监测,发现异常后及时补充激素替代,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肾脏毒性

肾脏受累主要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和蛋白尿,发展至肾功能不全者极少。多数患者通过早期干预可逆,严重病例则需暂停免疫用药并启动激素治疗。

其他少见副反应

包括心脏炎症、神经系统损伤等,这类副反应虽发生率低,但危害较大。例如免疫介导性心肌炎可表现为胸痛、心悸,须第一时间停药、行免疫抑制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的肌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则需多学科协作处理。

三、免疫相关副反应的早期识别和管理

合理用药原则是免疫相关副反应管理的基础。首先要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警觉性。治疗期间,应按既定频率进行临床症状和关键实验室指标(如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监测。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如持续咳嗽、腹泻、倦怠等,应尽早报告并寻求评估。

副反应的处理需结合分级原则。轻度副反应多可继续治疗并采取对症支持措施;中度以上副反应,建议暂停免疫治疗并根据需要给予糖皮质激素,严重时则需永久停药并联合多学科管理。部分慢性或难治副反应,可能需要长期替代治疗甚至专科干预。

四、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在管理免疫相关副反应时,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呼吸科、消化科、内分泌科、肾脏科等,各专业医生协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提升诊疗效率、优化患者预后。例如,免疫性肺炎需呼吸科参与综合诊治,内分泌毒性则需内分泌专家调整药物和激素剂量。只有多学科共同参与,才能全面保障患者安全。

五、透视合理用药与患者参与

合理用药不仅要求医师娴熟掌握免疫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副反应处理标准,更离不开患者的积极参与。患者应清楚自身治疗方案和可能副反应,重视定期随访与自我观察,若出现持续的不适,如呼吸困难、剧烈腹痛、皮疹加重等,必须及时就医,积极与医生沟通,避免因延误处理而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

结语

肿瘤免疫治疗作为实体肿瘤综合管理的新突破,极大改善了疾病控制和生存预期。与此同时,其不可忽视的免疫相关副反应也带来新的挑战。只有加强早期识别、科学分级处理、优化合理用药流程,以及医患协作、多学科保障,才能在实现最大疗效的同时,将治疗相关风险降至最低。每一位患者都应成为被充分告知、积极参与管理的主人公,共同推动肿瘤免疫治疗向更安全、更精准的方向发展。

张新伟 天津市肿瘤医院

下一篇头颈部肿瘤的诊断和预防
上一篇破解胰腺癌化疗难题:自噬依赖性细胞死亡的靶向策略​ ​ ​ ​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