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筛查很关键,哪些人群更要警惕肿瘤风险?

2025-07-19 19:10:31       3946次阅读

早期主动筛查:精准锁定肿瘤高风险人群的新理念

引言

肿瘤,尤其是实体肿瘤,如肺癌、肝癌、乳腺癌和消化道肿瘤等,一直以来是威胁国人健康的重大疾病。尽管医疗技术持续进步,但不少肿瘤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研究显示,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与生存率密切相关。常规宣传重点多聚焦于高发肿瘤本身,然而在现实临床和预防实践中,精确识别和主动筛查真正的高危人群,对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主动管理风险”的角度出发,探讨哪些人群需高度重视肿瘤的早期筛查,并解析科学筛查策略带来的实际意义。

一、肿瘤高风险人群的新识别标准

传统上,肿瘤高危人群多被归为年龄较大、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不健康者。然而,现代流行病学数据指出,肿瘤风险其实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除了年龄、环境污染、职业暴露等经典风险外,遗传背景、慢性疾病史、代谢异常、特殊生活环境等新型因素同样重要。例如,某些癌症的家族聚集性已被充分证明,如直系亲属中有多例乳腺癌、结直肠癌患者者,其风险显著增高。此外,慢性肝炎、脂肪肝、胆囊结石、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慢性基础疾病,都与肝癌、胆囊癌、胃癌等相关。

二、主动筛查的重要人群类别

结合最新医学指南和流行病学研究,以下几类人群应特别关注实体肿瘤的早期筛查。

第一类,存在明确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包括家族中有同类恶性肿瘤病史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血缘直系家属曾患有乳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这些人因携带高危基因变异,如BRCA1/2、MLH1等,个人患癌概率大幅提升,需提早、定期纳入筛查体系。

第二类,行为及环境因素显著的人群。长期吸烟者患肺癌、膀胱癌概率增高;酗酒者易发生肝癌、食管癌;有长时间暴露于石棉、苯类等有害职业环境者,应警惕呼吸、泌尿系统肿瘤。城市高污染区居民,其发生某些肿瘤的风险亦不可忽视。

第三类,带有慢性炎症性疾病或代谢异常者。比如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肝癌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消化道肿瘤则常见于有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等代谢异常也是部分肿瘤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四类,既往有癌前病变或特殊临床表现者。身体出现不明原因消瘦、长期低热、反复出血或异物感等症状,或早年曾明确诊断为癌前病变(如大肠息肉、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宫颈上皮内瘤变等),都必须高度重视主动筛查和随诊。

三、科学筛查策略与个体化管理

肿瘤筛查既要科学高效,也要注重个体差异。不同肿瘤类型有不同的筛查方法和时机。以肺癌为例,低剂量螺旋CT可早期发现隐匿病灶,适用于年龄在五十五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或慢性肺病的人群;乳腺癌推荐三十五岁起进行常规超声及钼靶摄影,尤其是有家族史者应提前;消化道肿瘤则需定期内镜检查,特别是有肠息肉或慢性胃炎者。

此外,现代精准医学也强调通过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筛查等技术,对传统筛查手段进行补充。部分高危人群可采集外周血进行多组学检测,实现无创早期预警。随访方案也应根据个人基础状况、风险级别动态调整,而非“一刀切”式安排。

四、公众主动参与:提高肿瘤预防效果的关键

高危人群虽被明确定义,但筛查率普遍偏低,与公众认知有限、检查不便、对疾病危害性认识不足等因素有关。临床发现,主动参与健康管理、重视体检、及时应对异常体征的群体,肿瘤早诊率显著高于被动就医者。因此,提高大众对肿瘤高危因素及早期筛查科学意义的认识,是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工程。

结语

肿瘤的早期筛查,是实现防控关口前移最有效的手段。新时代的肿瘤风险识别,更强调多维度、动态和精准管理,并将慢性疾病、代谢紊乱等因素纳入整体考量。对于具备遗传倾向、不良生活方式、慢性疾病背景和癌前病变的人群,科学主动地提前筛查,不仅能极大降低发病率、改善预后,更是家庭和社会健康保障的重要基石。只有人人都成为自己健康的“风险管理师”,我国肿瘤防控事业才能取得更大进展。

张婷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下一篇宫颈癌发病率
上一篇胃癌的急救技能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