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乳腺癌的关键知识点
乳腺癌是起源于乳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女性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涉及复杂的细胞异常和基因变异,肿瘤形成后表现为实体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本文将对乳腺癌的定义、类型、诱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简要科普,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和防范这一疾病。
首先,乳腺癌主要起源于乳腺导管或小叶上皮,目前按肿瘤的侵袭性可分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两大类。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七至八成,癌细胞突破导管的边界扩散到周围组织。而浸润性小叶癌则起源于小叶细胞,约占十分之一。除浸润性癌外,还有非浸润性癌,如导管原位癌,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未侵及周围组织,通常早期发现后预后较好。
乳腺癌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年龄是重要因素,五十岁以上女性发病率显著上升。激素水平也起关键作用,例如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未生育或晚育以及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均可增加风险。遗传因素同样不可忽视,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及有直系亲属患乳腺癌者,患病风险较大。此外,肥胖、长期饮酒、胸部放疗史和乳腺良性疾病亦为常见诱因。
临床上,乳腺癌的主要表现包括乳房出现无痛性肿块,肿块多为单个,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常见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乳头异常如溢液、凹陷,以及皮肤变化如酒窝样凹陷或橘皮样变也较为典型。病情进展时,腋下淋巴结肿大,甚至可发生远处转移,累及锁骨上、肺部和骨骼等。
确诊乳腺癌通常依赖多种检查手段。钼靶X线检查适用于四十岁以上女性,有助于发现微小钙化灶。乳腺超声检查适合乳腺较致密的年轻女性,作为辅助工具补充钼靶。对于高危人群以及术前评估,乳腺磁共振成像可提供更全面的肿瘤信息。最终确诊需要通过肿块的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
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因病情而异,主要包括手术、系统治疗与局部放疗。手术方面,早期患者可选择保留乳房的切除术,而肿瘤较大或伴淋巴结转移者通常需全乳切除,并可同时考虑乳房重建。系统治疗涵盖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化疗可在手术前后使用,杀灭潜在转移细胞;内分泌治疗适合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常用药物有他莫昔芬及芳香化酶抑制剂;针对HER2阳性患者,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发挥重要作用;免疫治疗则在部分晚期难治患者中应用。局部放疗主要用于术后降低肿瘤复发风险。
预后方面,早期乳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非常高,超过九成五,而晚期患者存活率明显降低。HER2阳性及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预防癌症发生,建议定期筛查,四十岁后女性应每年进行乳腺检查,高危者可更早开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及避免酒精过量,也是重要措施。对于携带高危基因的女性,可考虑预防性手术或药物干预。
总之,乳腺癌作为一种常见实体肿瘤,认识其发生发展规律及关键知识,对于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通过科学手段和健康生活方式,我们能够有效降低乳腺癌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王雅丽
邢台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