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期间为什么会感到疲劳?如何应对?
引言
随着实体肿瘤的诊治不断进步,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已成为临床治疗多种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许多患者在接受放疗的过程中,会经历明显的疲劳感,这种疲劳不仅影响日常生活,更加剧了患者的心理负担。疲劳已成为放疗期间最常见、最困扰患者的副作用之一。理解放疗相关疲劳的发生机制,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有助于患者顺利度过治疗期,提升生活质量。
一、什么是放疗相关疲劳
放疗相关疲劳是指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不同于一般劳累、无法通过休息完全缓解的持续性疲乏、无力或体力下降。这种疲劳常常影响患者的体能、情绪和社会活动,甚至可能干扰治疗的进程。据流行病学调查,大部分接受放疗的患者都会在某一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但疲劳的强度、持续时间和表现方式,因个体及治疗差异而异。
二、放疗期间产生疲劳的机理分析
放疗相关疲劳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种生理和心理因素。
(一)肿瘤及治疗对机体的直接消耗
肿瘤本身会消耗机体大量能量,使患者本已虚弱的体力进一步下降。放疗期间,身体需要动员更多能量与肿瘤作斗争,同时修复受损组织,从而加重疲劳感。
(二)放疗对正常组织的影响
放射线不仅作用于肿瘤细胞,也会不可避免地损伤部分周围正常组织,引发局部炎症反应。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的减少、白细胞的下降,加之炎症介质在体内的释放,使全身处于应激反应状态,易导致乏力和困倦。
(三)贫血与营养状况改变
放疗区域如果涉及骨髓,可能造成红细胞生成减少,引发贫血,这会直接导致疲劳的加重。同时,部分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会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口腔黏膜炎等问题,导致摄入营养不足,进一步影响能量供应和体能恢复。
(四)心理和情绪因素
肿瘤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也会加重疲劳的主观感受。失眠或睡眠质量下降,本就易感疲劳。如果患者过度担忧治疗效果或副作用,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三、放疗期间疲劳的表现及风险评估
放疗期间的疲劳表现多样,有的患者表现为持久性体力下降、精力不济,甚至早起后仍感觉灌铅般沉重。部分患者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日常活动兴趣减弱,甚至情绪低落。放疗累及全身多个部位、疗程较长、合并化疗者,较易发生明显疲劳。老年患者或体质较弱者,也更容易受累。
专业评估工具如疲劳自评量表,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了解疲劳的严重程度,便于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四、科学应对放疗相关疲劳的措施
(一)合理安排作息,适当休息
规律的生活作息,有助于机体恢复和整体健康。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保障夜间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白天可适当休息,并注意避免过度卧床,保持适量活动。
(二)科学营养补充,维持能量供应
均衡饮食对于维持体力至关重要。应适当增加富含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摄入,如瘦肉、豆制品、鸡蛋和乳制品,同时保障新鲜蔬果摄入。若有口腔黏膜炎、吞咽困难等问题,可选择易嚼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必要时寻求营养科专业指导。
(三)适度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主观疲劳感并不等同于不能活动。研究证实,轻度至中等强度的有氧体力活动,如散步、慢走及适宜的拉伸运动,有助于减轻疲劳、改善心肺功能。具体锻炼强度和频率应依据患者体力和医生建议制定。
(四)关注心理健康,及时疏导情绪
放疗期间应鼓励患者积极表达内心感受,家属和医护团队的支持和陪伴至关重要。必要时可以借助心理咨询或抗抑郁药物,协助患者渡过情绪低谷。正视疲劳,科学对待自身状态,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治疗过程。
(五)密切监测并主动与医生沟通
患者应详细记录疲劳的出现时间、程度与诱发因素,主动与主诊医生沟通。如出现明显贫血或其他基础疾病,应及时治疗。对于因放疗引起的局部并发症,如口腔炎、腹泻等,也需积极处理。
结语
放疗期间的疲劳是肿瘤治疗的常见难题,对患者身心影响深远。科学理解其发生机制,辨别相关症状,采取主动、自我管理及医患共同协作的应对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减轻疲劳的不良影响,为患者顺利完成放疗、改善生活质量提供坚实保障。患者和家属应正视疲劳,积极寻求专业支持,共同助力抗肿瘤治疗的顺利推进。
巩琳琳 天津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