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关键知识点
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本文将系统介绍乳腺癌的定义与类型、高危人群及诱因、常见症状与体征、诊断手段、治疗方式,以及预后与预防,旨在帮助公众全面了解乳腺癌,提高防控意识。
一、乳腺癌的定义与类型
乳腺癌是起源于乳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虽然男性也可能患病,但其发病率远远低于女性,女性患者约占全部病例的百分之九十九。乳腺癌根据其发生部位和生物学特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首先,是浸润性导管癌,这种类型是最为常见的乳腺癌,占全部乳腺癌的七成至八成。其特点是癌细胞突破了导管的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引起局部及远处转移的风险。
其次,是浸润性小叶癌,约占百分之十至十五。它起源于乳腺的小叶细胞,虽发生率较低,但同样具有恶性潜能。
此外,还有非浸润性癌,如导管原位癌,这类癌症尚未破坏基底膜,处于早期阶段,通常预后较好,积极治疗往往能取得理想疗效。
二、高危人群与诱因
乳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女性超过五十岁后,发病率显著增加。除年龄外,激素因素也不可忽视,早期初潮(未满十二岁)、晚期绝经(超过五十五岁)、未生育或晚育,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都可能增加乳腺癌的风险。遗传因素是另一关键点,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的人群,尤其是家族中直系亲属(如母亲或姐妹)患过乳腺癌者,其发病概率远高于普通人群。此外,肥胖、长期饮酒、胸部接受过放疗以及乳腺良性疾病史(如不典型增生)均可增加患癌风险。
三、常见症状与体征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多样,但大多数患者初期表现为乳房无痛性肿块。肿块通常为单发,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晰,常见于乳房的外上象限。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乳头溢液,液体呈血性或浆液性,伴随乳头凹陷。乳房皮肤可能出现“酒窝征”或“橘皮样变”,这是由于皮肤淋巴管受阻引起的局部水肿。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癌细胞还可能转移至锁骨、肺部及骨骼等远处器官。
四、诊断与检查
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明确诊断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常用的筛查方式包括乳腺钼靶摄影,建议四十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一次,该方法能够发现微小的钙化灶和非触及性肿块。对于乳腺组织较致密的年轻女性,乳腺超声检查是一种有效辅助手段。高危人群,尤其是携带BRCA基因突变者,还可以接受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来提高筛查灵敏度。确诊则依赖于乳腺肿块的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后的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浸润程度及分子特征。
五、治疗方式
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多样化,主要包括手术治疗、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的综合应用。
手术治疗依然是根治乳腺癌的主要手段。对于早期且肿瘤较小的患者,保乳手术是优先选择,既能切除病灶,又尽量保留乳房的形态和功能。若肿瘤较大或者伴有淋巴结转移,全乳切除术是更为适合的方案,术后可联合乳房重建手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系统治疗中,化疗常用于术前新辅助治疗以缩小肿瘤,或术后辅助治疗以杀灭残存的癌细胞。内分泌治疗专门针对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采用他莫昔芬或芳香化酶抑制剂抑制体内雌激素作用,阻断癌细胞生长。靶向治疗则适合HER2阳性的患者,如使用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异常信号传导。对于晚期难治性乳腺癌,免疫治疗成为新的突破口,PD-1抑制剂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抗肿瘤活性。
此外,术后局部放疗能有效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进行。
六、预后与预防
乳腺癌的预后与其诊断时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如第一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超过百分之九十五。而晚期(第四期)患者的生存率则低于三成。特别是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由于生物学特性恶劣,预后相对较差,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和随访。
预防方面,定期乳腺筛查是最有效的手段。四十岁以上女性应坚持每年检查,高危人群则建议自二十五岁开始监测。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包括控制体重、保持规律运动、减少酒精摄入及避免长期熬夜。对于遗传高危者,可考虑预防性乳腺切除或药物预防,如长期服用他莫昔芬,以降低发病风险。
结语
乳腺癌作为一种复杂且多样化的疾病,其发生发展涉及遗传、激素、环境等多重因素。通过科学的筛查与诊断,早期发现是提升治疗成功率的关键。当前的治疗手段已日趋精准,通过手术、药物及辅助治疗的综合应用,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改善。公众应增强乳腺癌防控意识,倡导健康生活,定期筛查,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面对此病,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医学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关注,乳腺癌的未来将更加光明。
段玉玲
邢台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