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发生前,会经历这4个阶段,很多人都忽视了……
癌症种类繁多,其中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根据最新的癌症登记数据显示,胃癌占据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五位,同时在癌症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三,给公众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尽管胃癌常被视为一种致命疾病,但它并非胃黏膜的正常细胞一夜间突然变异成癌细胞。实际上,在胃癌真正发生之前,胃部经历了一个缓慢而复杂的变化过程。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早期预防和干预,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阶段
胃癌的发生往往始于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最常见的形式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这一阶段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也可能与长期饮食不良、烟酒刺激、过量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相关。胃黏膜在反复的炎症刺激下出现表浅的损伤,黏膜上皮细胞轻度受损,但尚未出现明显的结构紊乱或变性。患者在这一阶段多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消化不良,如隐隐作痛或腹胀。由于症状不明显,很多人容易忽视,错过及时治疗的机会。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阶段
如果浅表性胃炎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炎症会进一步加重,导致胃黏膜萎缩,这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阶段。此时胃黏膜上的胃腺体数量减少,结构明显变薄,胃酸分泌功能减退,胃的保护能力减弱。长期的黏膜萎缩,为胃癌的发生创造了一个易感环境。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胃部不适、食欲下降、消瘦等症状,患者需要引起重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病变中的关键阶段,是癌变的跳板。
三、肠上皮化生阶段
随着胃黏膜环境逐渐恶化,部分胃黏膜会发生肠上皮化生,即胃黏膜上皮细胞逐渐被肠型上皮细胞所替代。这种变化原本是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代偿机制,但却隐藏着癌变风险。肠上皮化生阶段,胃黏膜内的细胞排列异常,结构改变明显,细胞功能和形态趋于异常。临床上,这一阶段患者可能没有明显不适,但胃镜检查时可见到典型的肠型上皮化生表现。由于肠化生细胞具有较高的遗传不稳定性,若不加以干预,最终可能发展为异型增生,进一步迈向癌变。
四、异型增生阶段
异型增生阶段是胃癌发生的最后一个前驱病变,是胃黏膜细胞出现明显的形态和结构异常,但尚未突破基底膜侵入深层组织。在这一阶段,细胞分裂速度加快,细胞多样性增加,核分裂象明显,是癌变的前兆。异型增生根据程度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高级别异型增生的癌变风险更高,需要特别关注和积极治疗。胃镜下,医生通常会采集胃黏膜活检,进行病理评估,明确病变程度。对于高级别异型增生患者,及时手术切除或其他治疗方法能够有效阻断癌变进程。
五、胃癌的预防与及早发现
胃癌虽可怕,但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我们完全有能力降低其发生率。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尤为重要,避免摄入过多腌制、熏制食品,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有助于保护胃黏膜。此外,戒烟限酒,减少胃部刺激,也是预防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键措施。
在医学检查方面,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特别是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胃癌家族史或长期胃部不适的高危人群,是发现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通过对胃黏膜的系统观察和活检,医生能够准确诊断早期病变,及时给予治疗,避免恶化。
六、结语
胃癌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慢性炎症到萎缩,再到肠上皮化生,最后经历异型增生,最终演变成恶性肿瘤。了解这四个阶段的变化,对我们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增强健康意识,重视胃部早期症状,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及时进行医学检查和治疗,才能有效减少胃癌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呼吁广大朋友们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为守护胃部健康筑起坚实屏障。
蔡铭泉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