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疾病科普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相关知识,对于提高公众防范意识、促进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深入浅出地介绍肺癌的相关科普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
一、肺癌的起源与分类
肺癌起源于肺部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等组织的上皮细胞。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肺癌主要分为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到八十五,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等亚型。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其特点是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早期易发生转移。不同类型的肺癌在治疗策略和预后上存在差异。
二、肺癌的危险因素
肺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吸烟是导致肺癌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长期吸烟会损伤肺部细胞,增加癌变风险。此外,职业暴露于石棉、氡气、砷等致癌物质,空气污染,电离辐射,以及遗传因素和既往肺部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也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了解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个体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患癌风险。
三、肺癌的发生机制
肺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基因改变的复杂过程。正常肺部细胞在长期受到致癌因素刺激后,其遗传物质(DNA)会发生损伤和突变。这些突变可能累积在与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相关的关键基因上,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的调控机制,出现异常增殖。随着基因突变的不断积累,细胞逐渐演变为癌细胞,形成肿瘤。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侵袭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的能力,最终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与肺癌发生发展相关的驱动基因突变,如EGFR、ALK、KRAS等。这些发现为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肺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肺癌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使得早期诊断变得困难。随着肿瘤的生长和发展,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气短、声音嘶哑、体重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并非肺癌所特有,也可见于其他肺部疾病,因此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组织器官时,还可能引起相应的压迫症状,如上腔静脉综合征、Pancoast综合征等。对于存在高危因素或出现可疑症状的个体,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五、肺癌的诊断方法
肺癌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X线片、胸部CT、PET-CT等。胸部CT是诊断肺癌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肺部病灶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PET-CT则有助于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和全身转移情况。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肺癌的金标准,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此外,分子病理学检测对于指导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六、肺癌的治疗策略
肺癌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分期、身体状况以及基因突变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可根据情况辅以放化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则主要采用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全身治疗方法。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对放化疗敏感,主要采用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肺癌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部分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延长。
七、肺癌的预防与筛查
预防肺癌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危险因素,特别是戒烟。积极控制空气污染,改善工作环境,减少职业暴露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有肺癌家族史者等,建议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癌,提高治疗效果。
结语
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但通过了解其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它、预防它、诊断它和治疗它。提高公众对肺癌的认知水平,加强高危人群的筛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将有助于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张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