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合理用药全解——把握科学用药,守护健康“胃”来
引言
胃癌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早期发现难等特点,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药物治疗成为他们重要的生命线。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药物方案,许多患者和家属尚存诸多疑问甚至误区,如迷信偏方、忽视医学指导、自行增减或重复用药等。这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带来额外的健康风险。因此,普及胃癌药物治疗的科学知识,厘清误区,成为公众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化疗:基础治疗,个体化调整
化疗是胃癌中晚期患者常用的重要治疗方式。化疗方案主要包括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如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多西他赛等。不同患者根据身体状况、肿瘤分期及耐受性等因素,疗程与剂量略有不同。化疗的主要目的是杀灭肿瘤细胞、延缓病程进展,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部分患者及家属担心化疗副作用大,拒绝接受正规治疗,转而寻求非医学证实的方法。事实上,现代化疗技术日益完善,副作用管理亦逐步规范,如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等可通过对症处理缓解。科学评估和动态监控,能帮助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让患者完成疗程获得最大益处。因此,化疗应在专业肿瘤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忌盲目停药或擅自更改方案。
二、靶向治疗:精准用药,明确适应证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胃癌药物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代表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等。这类药物“靶向”肿瘤细胞的特定基因或蛋白,可以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打击,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靶向药物的应用需基于分子检测结果,例如HER2阳性的胃癌患者才可选用曲妥珠单抗。遗憾的是,部分患者盲目追求新药,而未根据自身具体病情和分子特征科学选择,导致效果不理想甚至经济负担加重。因此,建议患者在专科医生的科学评估下,结合病理分型、基因检测等结果,合理选择靶向药物。
三、免疫治疗:激活自愈,管理副反应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抗体逐步进入胃癌治疗领域。这类药物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帮助机体识别并消灭肿瘤细胞,为部分中晚期、难治性胃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免疫治疗并非对所有胃癌患者适用,需明确指征,常结合PD-L1表达程度等生物标志物进行筛选。免疫治疗的副作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免疫相关性肺炎、皮疹、肝炎等,需要定期监测和及时管理。患者在用药期间若出现发热、咳嗽、皮肤异常等任何不适,切勿拖延,应及时与专业医护人员联系,早期干预方可确保安全。
四、辅助用药与综合管理:合理联用,提质增效
胃癌药物治疗过程中,还常需配合辅助用药,包括止吐药、升白细胞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这些药物能减轻主要治疗带来的副反应,提高患者完成整个疗程的依从性与生活质量。
值得警惕的是,有患者自行服用保健品、秘方、甚至与多种药物同时联用,造成药物相互作用、疗效降低甚至副作用增加。例如,某些中草药可能影响化疗或靶向药物的代谢过程,进而影响主要治疗效果。因此,辅助药物、营养补充和康复措施,都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和调整。
五、避免常见用药误区,提升依从性
用药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患者误信民间偏方或网络热门药品,盲目尝试自制中草药或未经确认的保健品,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加重疾病或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其次,患者难以坚持长期规律用药,出现漏服、捕服等现象,影响疗效;同时,不少家庭缺乏用药监测习惯,不能及时识别和处理副作用。
建议患者和家属在整个治疗周期内,与专业团队保持紧密联系,详细记录用药细节,遇到用药疑虑及时咨询医生。合理安排每次随访,了解化验结果变化,根据治疗进展调整药物方案,既可减少盲目性,又能提升用药依从性。
结语
科学、规范的药物治疗是胃癌患者提升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核心途径。唯有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个体化、动态调整药物方案,正确面对各种副作用和治疗疑问,才能在与胃癌的较量中收获更多利益。抵制盲目用药与偏方,理性看待新药和辅助药物,是每一位胃癌患者及家属的应有态度。未来,随着医学进步与大众健康意识提升,科学用药必将成为守护“胃”来健康的坚实基石。
欧双艳 湖南省肿瘤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