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诊断和治疗
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较为常见且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由于肝癌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在被诊断时已处于中晚期,给治疗带来极大挑战。本文将围绕肝癌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多种治疗手段展开,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肝癌的相关知识,提高疾病防治意识。
一、肝癌的典型症状
肝癌的临床表现随着疾病进展而逐步显现,通常可以分为早期、进展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肝癌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感到轻度乏力、食欲下降,这使得早期识别十分困难。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或触及肿块,肝脏因肿瘤增大而肿胀。此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发黄,主要由于肿瘤压迫胆管或肝功能受损所致。肝硬化合并肿瘤侵袭血管时,腹水的出现尤为常见,患者腹部胀满明显。疾病进一步发展,体重明显下降、消瘦,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原因是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晚期肝癌病人可能伴有肝性脑病,表现为意识模糊、精神障碍甚至昏迷。同时,肿瘤转移到骨骼或肺部时,患者会感到骨痛或呼吸困难,提示病情已十分严重。
二、肝癌的诊断方法
肝癌的诊断是多手段、多层次的综合评估过程。影像学检查是筛查和确诊的主要工具。超声检查因其无创、便宜及操作简便,成为肝癌筛查的首选手段,能够检测肝内占位性病变。增强CT和MRI被认为是肝癌确诊的“金标准”,其能够通过观察肿瘤的血供特征(即“快进快出”的强化模式)准确判断肿瘤性质和范围。对于部分患者,PET-CT扫描则有助于评估全身转移情况,指导治疗方案。
血液学检查在肝癌诊断中具有重要辅助作用。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的经典标志物,其水平显著升高(特别是大于特定阈值时)高度提示肝癌存在。另一指标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也被用作辅助诊断。常规肝功能检测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胆红素和白蛋白等参数,帮助评估患者肝脏功能状况。尽管肝穿刺活检可提供病理学确诊,但其潜在出血风险限制了临床广泛应用。通常结合影像学和AFP水平即可确立诊断。
三、肝癌的治疗手段
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患者肿瘤的大小、数量、肝功能状况和整体健康情况。针对不同病期和个体差异,常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局部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化疗及姑息治疗。
手术治疗是早期肝癌的首选方式。肝切除适用于肝功能良好且肿瘤局限的患者,能够显著延长生存期。对于符合特定标准的患者,如米兰标准(单个肿瘤直径不超过5厘米,或多发肿瘤不超过3个且均小于3厘米者),肝移植是一项理想方案,不仅切除肿瘤,还可同时治疗肝硬化。
局部治疗技术包括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这些微创手段适合直径较小的肝癌,通过局部高温破坏肿瘤组织。经动脉化疗栓塞则是一种主要应用于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方法,依靠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同时局部应用化疗药物,达到控制肿瘤的效果。放射治疗,特别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成为无法手术患者的另一个选项,具有较好的局部控制能力。
靶向治疗的发展改变了晚期肝癌的治疗格局。一线用药如仑伐替尼和索拉非尼在控制肿瘤进展方面展现出一定优势,二线药物则为前期治疗失败者提供了选择,如瑞戈非尼和卡博替尼。
免疫治疗近年来取得突破,PD-1/PD-L1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为部分晚期患者带来新希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方案例如阿替利珠单抗与贝伐珠单抗的组合,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尽管传统化疗在肝癌中疗效有限,但对某些胆管细胞癌确诊患者,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的方案仍被采用。晚期肝癌患者的姑息治疗则侧重于缓解症状,包括疼痛控制、腹水处理和黄疸缓解,例如通过胆管支架置入和利尿剂使用改善生活质量。
四、结语
肝癌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随着现代影像技术、分子标志物检测及多学科治疗方案的不断完善,肝癌患者的预后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公众应重视肝癌的危险因素,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肝硬化,积极进行定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医疗工作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力求最大限度地控制肿瘤发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未来,随着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深入研究,肝癌的治疗前景将更加光明。
周仁基
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