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肝癌的关键知识点
肝癌作为一种常见且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将围绕肝癌的定义、分类、高危因素、症状表现、诊断手段以及治疗方式等方面,系统介绍肝癌的关键知识点,旨在帮助公众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早期防范意识。
一、肝癌的定义与类型
肝癌是起源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肝癌是指肝脏本身发生癌变,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以及混合型肝癌三种类型。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大约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的85%至90%,其起源为肝细胞。肝内胆管细胞癌则来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约占10%至15%。混合型肝癌兼具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的特征,临床上较为少见。继发性肝癌则是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形成的二次肿瘤。
二、高危人群与诱因
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病毒感染是其中的重要诱因。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在肝癌发生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发展为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肝硬化也是肝癌的高危背景,酒精性肝硬化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均可促进肝脏细胞的恶性转化。除病毒和肝硬化外,长期大量饮酒、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以及接触黄曲霉毒素、亚硝胺类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也会增加肝癌的风险。此外,一些遗传性肝病,如血色素沉着症,也能诱发肝癌。
三、常见症状与体征
肝癌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是在体检中发现肝脏异常后被诊断出。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肝区不适或疼痛,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的隐痛或胀痛感。其他症状还包括腹胀、食欲减退、体重明显下降以及全身乏力。出现黄疸时,皮肤和眼睛的巩膜会呈现黄染,腹水也是晚期肝癌常见表现。晚期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四、诊断与检查
诊断肝癌需要综合多方面信息。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是肝细胞癌的常用检测指标,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需与影像学检查结合。影像学手段包括肝脏超声、增强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能够准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供血情况。必要时,医生还会进行肝穿刺活检,通过病理学确认肿瘤的性质和类型。这些检查不仅有助于诊断,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五、治疗方式
肝癌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对于早期肝癌患者,肝切除术是首选方案,可以达到根治效果。对于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肝移植成为有效的治疗选项。局部治疗手段如射频消融及介入治疗(包括肝动脉栓塞化疗,即TACE),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例,能够有效控制肿瘤生长。系统治疗中,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和仑伐替尼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发挥作用,免疫治疗则利用PD-1/PD-L1抑制剂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控制腹水等并发症也至关重要。
六、预后与预防
肝癌的预后与发现时的疾病阶段密切相关。早期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达到七成左右,但晚期肝癌患者预后明显差强人意。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普及乙肝疫苗接种,早期筛查并积极治疗乙型及丙型肝炎感染,避免持续饮酒和摄入霉变食品等有害物质,控制肥胖和代谢异常。此外,对于肝硬化患者及其他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肝脏超声和AFP检测,以便及早发现肿瘤,实现早诊早治。
结语
肝癌作为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多样的临床表现给诊治带来挑战。深入了解肝癌的关键知识点,有助于公众增强疾病防范意识,促进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肝癌的诊疗手段日益多样和精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正逐步改善。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肝癌防治,积极推进相关知识的普及,携手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
王磊
邢台市信都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