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围手术期的治疗选择解析
引言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方式多样,但对于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外科手术依然是根治的关键环节。随着医学进步,围手术期治疗,即在手术前后采用的辅助治疗策略被广泛关注,其目的是进一步优化疗效,提高长期生存率。本文就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主要选择进行系统梳理,以便患者和家属了解相关治疗方案的科学依据和实际意义。
一、术前新辅助治疗的作用与选择
新辅助治疗是指在外科切除肿瘤前,先行使用药物治疗以缩小肿瘤体积、控制潜在转移、为患者争取更彻底的手术切除机会。过去新辅助化疗是主要手段,常用于Ⅱ至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尤其适合肿瘤较大或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标准方案多采用含铂的联合化疗,例如顺铂联合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临床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可为部分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五年生存率提升约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然而达到完全病理缓解的比例较低。
近年来,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的创新策略成为重大突破。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如程序性死亡蛋白一或其配体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在新辅助阶段显示出更较佳的效果。著名的CheckMate 816临床研究表明,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在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完全病理缓解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四,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此外,KEYNOTE-671研究证实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含铂化疗也可显著提升完全缓解比例,这些证据支持免疫联合化疗逐步成为新辅助治疗的重要选择。
二、术后辅助治疗的原则
术后辅助治疗主要目的是消灭手术可能未能清除的微小残留病灶,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辅助化疗适用于早中期高危患者,方案常选用含铂双药。证据显示,术后辅助化疗对Ⅱ-Ⅲ期患者的整体五年生存率有一定提升。近年来,针对某些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术后辅助靶向治疗(如针对EGFR突变的奥希替尼)和免疫治疗也显示出良好的预防复发作用,成为精准辅助治疗的重要方向。
三、治疗选择的综合考量
围手术期治疗方案的选择需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态、肿瘤分期及基因分型。新辅助治疗特别有利于肿瘤较大、有淋巴结受累或预计手术切除难度较高者;联合免疫治疗则在提高完全缓解率、延长无事件生存期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术后辅助治疗则应根据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和分子特征个体化选择。
结语
肺癌围手术期治疗已步入多元化、精准化时代。新辅助化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术后化疗与靶向、免疫等多模态的应用,极大拓展了有效治疗空间,有助于更多患者获得更好的生存预后。规范、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需由多学科团队协作制定,患者应积极与医生沟通,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
杜学奎 宁波市第二医院本部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