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描述式教育联合正念压力管理对肺癌靶向治疗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及依从性的影响
肺癌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极大的实体肿瘤,肺癌患者常因疾病的复杂性和治疗过程中的多重压力,产生对疾病进展的恐惧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随着靶向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有了显著延长,但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困扰依然不容忽视。本文将探讨现象描述式教育联合正念压力管理对肺癌靶向治疗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及依从性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
肺癌作为一种恶性实体肿瘤,主要起源于肺部组织,通过无序增殖形成肿瘤块,进而侵袭周围组织甚至远处转移。肺癌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基因突变、环境暴露以及吸烟等多种因素有关。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肺癌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通过针对特定分子靶点发挥作用,使得治疗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然而,疾病的不确定性和治疗的副作用常常引发患者对疾病进展的恐惧,影响其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
现象描述式教育是一种注重患者主观体验和感受的教育方式,通过描述自身疾病体验,帮助患者正确理解病情和治疗过程,从而缓解心理负担。这种教育方式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情感,有助于改善其认知模式和情绪反应。与此同时,正念压力管理则是一种通过专注于当下体验、接纳内心感受的心理调节技术,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将现象描述式教育与正念压力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综合的心理护理干预模式,旨在全方位提升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治疗依从性。
为验证该干预模式的效果,我们对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收治的72例接受肺癌靶向治疗的患者进行了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靶向治疗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现象描述式教育联合正念压力管理,干预周期为4周。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希望水平、恐惧疾病进展程度、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估干预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积极态度、积极行动、亲密关系等希望水平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综合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心理积极性。与此同时,观察组在癌症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患者对疾病进展的恐惧感有效缓解。此外,观察组的口服靶向药物依从性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有助于患者坚持规范治疗。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各功能领域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反映患者在身体、心理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均有所改善。
恐惧疾病进展(fear of disease progression)是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通常来源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过度的恐惧不仅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还可能导致治疗依从性下降,影响疾病控制效果。通过现象描述式教育,患者能够更全面、客观地理解自身病情,消除误解与偏见。正念压力管理则通过训练患者关注当下,减少对未来未知的执着,有效缓解焦虑情绪。两者的结合形成了相辅相成的效果,从认知和情绪两方面共同作用于恐惧情绪的缓解,促进患者整体心理健康。
提高治疗依从性是肺癌治疗成效的重要保障。由于靶向治疗往往需长期口服药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因副作用或心理压力而产生治疗中断行为。现象描述式教育使患者理解治疗的必要性和科学依据,而正念压力管理则提升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面对困难的坚持意志,从而促进了依从性的提高。这不仅有助于疾病的有效控制,也减少了因治疗中断导致的疾病进展风险。
生活质量作为评估患者综合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患者的身体功能、情绪状态及社会支持等多个维度。综合心理干预显著改善了观察组患者各功能领域的评分,体现出干预措施在提升患者整体幸福感方面的积极作用。良好的生活质量不仅缓解患者的身体症状,还能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治疗效果的持续巩固。
综上所述,现象描述式教育联合正念压力管理作为一项创新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水平,减轻其对疾病进展的恐惧,增强口服药物的依从性,并提升患者整体生活质量。该干预模式通过关注患者的主观体验及心理状态,为传统医疗提供了有力补充,有助于实现肺癌治疗的综合管理。未来临床工作中,应进一步推广和优化此类心理干预措施,促进肺癌患者身心健康的全面提升。
苏思远
重庆海吉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