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治科普
引言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胃癌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我国等东亚国家,其危害尤为突出。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的恶性肿瘤,发病过程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被忽视,导致诊疗难度增加。一旦进入中晚期,治疗效果有限,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深入了解胃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对于降低发病率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胃癌的发病机制及诱因
胃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诱因如下:
其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致病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长期感染能够诱发胃黏膜慢性炎症,进而加速癌变过程。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的地区,胃癌发病率相应增高。
其二,不良饮食习惯。高盐、腌制和烟熏食品中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对胃黏膜有明显损伤作用。此外,长期饮酒、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其三,吸烟及饮酒。大量吸烟会促使亚硝胺类化合物在胃中合成,增强致癌效应。长期过度饮酒则可损伤胃部黏膜,加重癌变风险。
其四,遗传易感性。有家族胃癌病史者,其发病概率高于普通人群,提示遗传因素亦为重要诱因。
二、胃癌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特点
胃癌早期往往无特殊症状,或表现为轻度消化不良,容易被忽略。随着疾病进展,常见症状逐步显现:
上腹部持续疼痛或隐痛是最常见表现之一。食欲不振、进食后容易饱胀也是多数患者的典型体验。消瘦和体重下降往往在中晚期发生,提示身体代谢异常和营养摄取能力下降。此外,部分患者会出现黑便,这是由于肿瘤出血所致,消化道内出血后血液氧化引起大便呈黑色。
在疾病进展明显后,可见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腹部肿块等更为严重的症状。部分晚期患者还会伴发乏力、贫血、黄疸等全身表现。
胃癌的诊断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活检。胃镜能够直观观察胃黏膜病变,活检则可以提供确切的病理依据。影像学检查手段如腹部超声、CT及核磁共振,有助于癌症的分期和转移判断。
三、胃癌的治疗策略
目前,手术是早中期胃癌治疗的首选方式。根治性切除可大幅延长患者生存期。根据肿瘤的位置和扩散范围,常采用局部或全胃切除术。术后需根据具体病理分期,决定是否辅以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
对于晚期不可切除或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以化疗为主,部分可尝试免疫治疗或靶向药物以延缓病情进展,并改善生活质量。近年来,微创手术和个体化综合治疗逐步推广,进一步提升了治疗效果。
四、如何实现胃癌的早发现与预防
早发现、早治疗是提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环节。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筛查,包括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道溃疡史、家族胃癌史以及居住在高发区者。早期发现的胃癌治愈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晚期效果极为有限,强调早筛查的重要性。
在预防方面,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至关重要。饮食上应减少高盐、腌制和烟熏食品,增加新鲜蔬果摄入,避免吸烟和大量饮酒。保持规律作息、控制体重、适量运动,以及关注消化系统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也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五、胃癌的社会意义及科普展望
胃癌不仅对个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其社会负担也不容忽视。晚期胃癌患者医疗费用高昂、生活能力明显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压力。因此,加强科普宣教、普及健康饮食与定期筛查的理念,对改善胃癌现状意义重大。
结语
胃癌作为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隐匿性强、早期难以发现、进展快等特点。公众应加强对胃癌的认知,积极采取有效的生活方式、防控措施,重视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干预。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日益完善。全社会合力推进早发现、早治疗体系,将为胃癌患者带来更多治愈和生存的希望。
陈豪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