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癌症——走近宫颈癌及其科学防控
引言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一种实体恶性肿瘤。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其发病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近年来,宫颈癌的防控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和早期筛查转变。更令人欣慰的是,宫颈癌是为数不多的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癌症之一。本文将系统介绍宫颈癌的发病特点、高危因素、早期信号,以及疫苗接种和筛查的科学策略,帮助广大女性提高认知,科学防控这一健康威胁。
一、宫颈癌的发病特点
宫颈癌的病因比较明确,绝大多数与高危型HPV长期感染有关。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病毒感染后在大多数人群中会自行清除,但仍有部分高危型感染者,病毒长时间滞留,进而导致宫颈上皮细胞发生异常改变,最终诱发癌前病变乃至癌症。
宫颈癌在女性各年龄阶层中均有可能发生,但25至45岁为高发期,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我国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约十一万例,发病率位列女性恶性肿瘤前列。由于早期往往无典型症状,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增加了治疗难度与死亡风险。
二、宫颈癌的高危因素
宫颈癌虽有明确的致病病毒,但并非所有HPV感染者都会罹患宫颈癌。具体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
多个性伴侣或性行为年龄早。初次性生活小于十八岁、多性伴侣者HPV感染几率和持续感染风险较高。
高危型HPV感染未能自行清除。部分女性免疫系统较弱,病毒持续存在宫颈组织,诱发病变几率随之增加。
吸烟。烟草中有害物质可损伤宫颈局部免疫屏障,妨碍病毒清除。
机体免疫力低下。长期用药、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易发展为持续感染。
此外,长期口服避孕药、营养不良、其他性传播疾病等亦被证实是危险因素。明确和重视这些高危因素,有助于做好个体化防控。
三、宫颈癌的早期信号
宫颈癌的早期多无明显不适,部分患者在疾病进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症状,其中常见的警示信号包括:
接触性出血。即性生活后发生阴道不规则少量出血,是早期宫颈癌或癌前病变的常见信号。
异常阴道排液。如阴道分泌物量增多、伴有腥臭、脓性等特点,应引起高度警惕。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下腹隐痛或腰骶部疼痛等。但这些症状也见于其他妇科疾病。因此,不能因症状消失或缓解而掉以轻心,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务必及时就诊,排除宫颈相关病变。
四、疫苗接种:防控宫颈癌的科学利器
宫颈癌的一级预防——接种HPV疫苗——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等全球公共卫生机构广泛倡导的策略。现有的HPV疫苗主要包括二价、四价与九价三种,均能覆盖致癌风险最高的HPV16和18型。其中,九价疫苗还能覆盖额外五种高危型别,提供更广泛的保护。
疫苗接种越早效果越好。最佳接种年龄为九至十四岁尚未发生性行为时,但年龄更大或已发生性行为者亦可受益。值得注意的是,疫苗为预防感染所用,对已形成的癌前病变或癌症并无治疗作用。因此,早接种、全程接种和及时补种格外重要。目前推荐所有有条件的适龄女性主动接种HPV疫苗。
五、规范筛查与早期治疗——守护宫颈健康的关键
宫颈癌的预防不仅有疫苗,还必须依靠科学、规范的筛查。根据国际与我国指南,建议二十一岁起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TCT);三十岁以上女性可联合高危型HPV病毒检测。这种筛查方式可及早发现癌前期病变,及时干预,有效阻断癌变进程。
如筛查发现癌前期病变,医生通常会根据分级采取包括宫颈冷刀锥切或LEEP术等微创治疗手段,对防止宫颈癌发展有显著作用。规范筛查和随访,能显著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及死亡率。
结语
宫颈癌是一种可防、可控的恶性肿瘤。高危型HPV感染是主要病因,多个性伴侣、早龄性行为、吸烟及免疫力低下等为高危人群。接种HPV疫苗、规范进行宫颈筛查、警惕早期信号、及早干预癌前病变,是防控的核心措施。每一位女性都应重视自身健康,主动行动起来,让宫颈癌远离我们的生活。
李舒展 天津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