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稳定性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胸痛或胸闷,多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缓解。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该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药物治疗作为稳定性心绞痛管理的核心,旨在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本文将围绕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药物,从其分类、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系统阐述。
一、硝酸酯类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是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发作时的首选药物,代表药物有硝酸甘油。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释放一氧化氮,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促进血管平滑肌松弛,达到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静脉的效果。冠状动脉扩张改善心肌供血,外周静脉扩张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从而减少心肌耗氧。硝酸酯类药物具有快速起效的特点,常用于缓解心绞痛发作或预防诱发因素。临床中有口含片和舌下片等剂型,注意药物耐受性问题,间断用药以防止耐药产生。
二、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是控制稳定性心绞痛长期发作的重要药物之一。其通过阻断心肌β1受体,降低心率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需求,从而缓解心绞痛。常用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此外,β阻滞剂可延长舒张期,改善冠脉灌注时间,有利于心肌缺血的缓解。该类药物对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患者尤为适用。使用时应注意可能引起支气管痉挛、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哮喘患者慎用。
三、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通道,降低钙离子内流,达到血管扩张和心肌收缩力减弱的效果。根据作用特点不同,钙拮抗剂分为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地平)和非二氢吡啶类(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二氢吡啶类主要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非二氢吡啶类兼具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钙通道阻滞剂适用于β阻滞剂禁忌或耐受差的患者,还能缓解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肌缺血。临床使用时需注意低血压、头痛及水肿等不良反应。
四、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治疗是稳定性心绞痛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合酶,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肌梗死风险。另一类药物氯吡格雷通过阻断ADP受体,抑制血小板激活,常用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或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运用能显著降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应警惕出血风险,需权衡利弊。
五、他汀类药物
虽然他汀类药物不直接缓解心绞痛症状,但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梗死及死亡风险。因此他汀类药物是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长期二级预防的基石。常用药物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酶水平,以减少潜在副作用。
六、其他辅助药物
部分患者可能使用硝酸盐缓释制剂改善长期症状,此外,训练疗法和生活方式干预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药物如雷诺嗪也被用于难治性心绞痛的辅助治疗,通过影响心肌代谢降低心肌耗氧。
结语
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是多学科综合管理的成果,药物治疗在其中起核心作用。合理应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血小板和他汀类等药物,结合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定期医疗评估,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未来随着对心绞痛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新药开发,治疗策略将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
孙甜甜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