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早期症状揭秘:你是否忽略了这些身体信号?
引言
大肠癌是一类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令人担忧的是,大肠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或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痔疮、肠炎等常见疾病,极易导致患者延误就诊,从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通过及时识别早期症状,积极筛查和就医,有望大幅提升大肠癌的早诊率和治愈率。本文将结合临床经验,创新性地以“日常生活场景”对话的方式,帮助公众识别大肠癌的早期可疑症状,科学分析其背后的医学原理,并为高危人群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建议。
一、便血:并非都是痔疮的“专利”
王女士今年五十六岁,最近发现大便表面带有鲜红色血迹。她一直以为只是老毛病痔疮犯了,便自行用药,没太在意。事实上,便血虽然与痔疮常见,但大肠癌及其他肠道肿瘤同样可以引起便血。大肠癌的便血多以暗红色或混有黏液为主,且有时伴随排便习惯的改变。如果反复出现便血,尤其是用药效果不佳时,务必提高警惕,及时行肠镜等相关检查,明确血源。
二、排便习惯改变:小小“习惯”背后的大隐患
刘先生是一名退休教师,近年来突然发现自己排便次数增多,有时一天需跑三四次厕所,有时则几天才解一次大便。还有时感觉排便不尽,大便形状也变细了。他原以为只是肠炎发作,调整饮食后依然无改善。实际上,大肠癌生长于肠道内,肿瘤占据空间或刺激肠壁,容易导致排便习惯的改变,包括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以及大便变细变形等。如果大便颜色变暗、带有黏液,或者有“排不尽”的感觉,都提示应警惕肠道是否有结构性病变。
三、腹痛腹胀:轻视不得的隐蔽信号
赵先生长期感觉腹部隐隐作痛、腹胀,偶尔还伴有恶心。他起初怀疑是否胃肠消化不好,服用了助消化药物,但症状反反复复。如果肿瘤生长导致肠腔狭窄或局部炎症,常见腹痛、多表现为隐痛、持续时间较长,不典型易被忽略。同时,腹部肿块受到刺激还可能引起间断性肠梗阻,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如果这些现象反复出现,并且不能通过生活调节自行恢复,宜尽快就医检查。
四、体重无故减轻和乏力:系统性警示
王阿姨在半年内体重无明显原因地减轻了六公斤,最近还出现了疲乏、面色发黄的现象。虽然没有严重的胃肠不适,但食欲也变差了。体重下降和乏力常为恶性肿瘤晚期表现,但有些早期大肠癌患者也可逐步出现类似征象。这是由于肿瘤消耗过多能量,或者长期失血引起贫血和代谢紊乱,导致身体“报警”。如持续性体重下降和贫血性乏力的出现,不能被其他疾病所解释时,要深入排查肿瘤可能。
五、高危人群的警醒:别让“家族史”变成危险信号
与朋友们交流体检时,张女士得知家中曾有两位直系亲属罹患大肠癌,她就开始关注自身健康。家族史是大肠癌重要的危险因素,此外长期患有慢性炎症性肠病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同样属于高危人群。对于这些人群,如果出现上述任何疑似大肠癌的早期信号,需比普通人更早、更加积极地进行肠镜等相关筛查,有必要时遵医嘱定期随访。
六、创新筛查观念:定期体检与健康生活并行
除了症状识别,高危人群和五十岁以上普通人群还应树立定期体检观念。我国推荐,五十岁以上的普通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粪便隐血试验,有条件者建议结合肠镜检查。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亦对预防大肠癌具有重要作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大大提升治愈率,改善生存质量。
结语
大肠癌早期症状往往隐蔽,不易引起重视。然而持之以恒地关注自身身体微妙变化,警惕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胀、体重下降等症状,尤其对于五十岁以上及有家族史或慢性肠道疾病的人群,更需及时检查和规范筛查。科学预警自己和家人,将危险因素扼杀在萌芽阶段,是防治大肠癌最关键的一步。
张新伟 天津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