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知识学习

2025-08-13 19:05:11       3769次阅读

肝癌基础知识全解——走近一种高危实体肿瘤

引言

肝脏,这一沉静而繁忙的人体“化工厂”,负责着解毒、代谢、合成等多项生命活动。然而,肝脏也是恶性肿瘤的“高发地”之一。肝癌作为我国常见且高发的实体肿瘤之一,因其隐匿性强、恶性程度高,常常令患者和家属感到困惑与恐惧。要与肝癌有效抗争,建立科学且全面的认知极为重要。本文将以通俗的方式,系统梳理肝癌的基础原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疗流程以及预防要点,助力公众提高防范及早诊早治能力。

一、肝癌的定义与类型

肝癌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多种不同类型肝脏恶性肿瘤的统称。根据肿瘤起源,肝癌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所谓原发性肝癌,指肿瘤直接起源于肝脏本身。原发性肝癌中,肝细胞癌最为多见,占比高达多数,源自肝脏实质细胞。肝内胆管细胞癌则起源于肝内胆管的上皮细胞,所占比例较低。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呈现两种成分,归为混合型肝癌。与之不同,继发性肝癌是指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如胃肠、乳腺等)通过血液或淋巴转移到肝脏。

二、诱因与高危人群

肝癌的发生有其深刻而复杂的背景。首先,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是当今肝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肝炎病毒长期反复损伤肝细胞,最终可能演变为癌症。不容忽视的是,肝硬化几乎是所有肝癌最直接的土壤。不管是由病毒、酒精还是脂肪肝导致的肝硬化,均会增加恶变风险。此外,酗酒、长期进食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过度肥胖、糖尿病,以及家族遗传性肝病,也都在“悄然助推”肝癌的发生。我国部分地区饮食结构、食品保存不当,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三、临床表现与早晚期差异

肝癌的“狡猾”之一在于早期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患者在早期几乎无显著不适,偶尔体检时发现肝脏占位或肿瘤标志物异常,方才警觉。进入进展期,右上腹有隐痛、胀痛才逐渐显现。随着肿瘤增大或肝脏功能进一步损害,还可出现腹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持续乏力等。部分患者皮肤及眼睛巩膜出现发黄,即黄疸,提示胆汁排泄受阻。肝癌进入晚期时,可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甚至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这也是导致预后极为不良的重要原因。

四、诊断方法的科学体系

肝癌的确诊是一项系统而严谨的医学工程。首先,实验室检查中,甲胎蛋白(AFP)对于肝细胞癌的发现具有一定敏感性,但并不足以单独诊断,需与影像学检测相结合。超声波检查作为基础筛查手段,如发现异常进一步行增强CT或磁共振(MRI)检查。通过这些精细化成像技术,医生可以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和血供,从而区分良、恶性及制定分期。遇到特殊或疑难病例,肝穿刺活检可获得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细胞来源和分型,为治疗决策提供“最后定论”。

五、治疗方式的多样化进步

治疗肝癌,重在“对症下药”,经济与健康兼顾。早期肝癌患者,肝切除术是首选根治手段,对于肝功能储备差或肿瘤多发的患者,肝移植也是一种重要选项。若手术不可行,局部消融(如射频、微波)、介入治疗(如肝动脉栓塞化疗,简称TACE)能够有效“局部封堵”肿瘤。对于晚期或全身转移的患者,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信迪利单抗)联合作用,已成为重要的治疗阵地。此外,对症支持非常关键,缓解疼痛、改善营养、处理腹水与黄疸,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

六、预后与预防双管齐下

肝癌的预后与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并治疗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可达较高水平,但晚期明显下降。因此,预防重于治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阻断新发病例的最有效方式。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应早诊断、早治疗,避免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合理饮食,拒绝发霉变质食物,限制酒精摄入,控制体重及代谢疾病,是每个人都可以实践的健康措施。对于肝硬化或家族史患者,更需每半年规律做超声与甲胎蛋白检测,以期肝癌早诊早治。

结语

肝癌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防、不可控。只有掌握科学知识,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之合理医学筛查与规范手段治疗,方能与“隐形杀手”肝癌形成有效对抗,努力赢得更长久的生命质量。正确认识肝癌,就是给自己多一分安全,把握生命主动权。

高彦广 河北省南和县人民医院

下一篇免疫系统基础知识讲解
上一篇夏天从中医方面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