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可以介入治疗吗?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畸形,通常表现为皮肤下或体内的异常血管团块。虽然大多数血管瘤为良性且可自行消退,但部分血管瘤因体积较大、位置特殊或引发并发症,需积极治疗。近年来,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且精准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血管瘤的管理中,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血管瘤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
介入治疗是指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治疗药物或栓塞材料直接输送到病变血管内,从而阻断血管瘤的供血,促使瘤体缩小甚至消退。这种治疗方式避免了开刀的创伤和长时间恢复,创伤小、创口隐蔽且恢复快,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二、主要的介入治疗方法
一是栓塞治疗。医生通过导管将栓塞剂如微粒、弹簧圈或泡沫剂注入异常血管,堵塞血管瘤供血血管,导致瘤体缺血坏死。栓塞剂的选择和注入技术决定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需根据血管瘤类型和部位精心设计。
二是硬化剂注射。硬化剂是一种能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药物,注入瘤体后促使血管硬化闭合。此法对浅表血管瘤效果显著,但若操作不当,有感染或周围组织损伤的风险,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三是激光介入。激光可以选择性破坏异常血管,通过血管内激光导管照射病变,减少瘤体血供,促进瘤体消退。该方法多用于表浅小血管瘤,具有操作简便和副作用少的优点。
三、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与注意事项
介入治疗适合体积较大、位置深部或对传统保守治疗无效的血管瘤患者。尤其对于头面部、颈部及内脏血管瘤,介入治疗能减少手术风险,保护重要结构。
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明确瘤体类型和供血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实时监控血流动态,避免栓塞剂误入正常血管导致严重并发症。
此外,介入治疗往往需要多次施行和长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确保疗效和安全。患者应配合医生指导,注意术后护理,防止感染和血管炎症。
四、介入治疗后的康复指导
介入治疗虽然创伤小,但仍需注意休息和饮食调节,促进身体恢复。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红肿或轻度疼痛,合理使用镇痛药和抗炎药物有助缓解。定期复查是关键,医生将依据影像学结果判断瘤体变化,判断是否需要追加治疗。
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保持良好心态和生活习惯,加强营养支持,增强免疫力。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建议配合物理治疗或药物辅助,帮助修复血管,预防复发。
结语
血管瘤的介入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选择。通过导管精准介入,栓塞或硬化治疗血管瘤,实现了微创且高效的治疗效果。虽不是所有血管瘤均适用该方法,但对于许多患者来说,介入治疗已成为安全、有效且便捷的管理方案。未来,随着影像技术和介入器械的不断进步,血管瘤的介入治疗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助力患者重获健康和美好生活。
吕旭晨 沧州市人民医院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