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围手术期管理的全程策略
引言
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恶性实体肿瘤之一。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成为肠癌治疗的核心环节。然而,仅依靠单一的手术手段难以保证最佳治疗效果。围手术期,即手术前后整个诊疗过程的管理,已被证实对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及提升生活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科学、规范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瘤分期、患者全身状况等多重因素综合制定,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涵盖术前准备、手术实施与术后康复等各个环节。
一、术前评估与优化
术前阶段是整个治疗链条的重要基础。通过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肿瘤分期影像学检查、肝肺功能和心血管状况的评估,可为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部分患者还需接受肿瘤标志物检测和肠镜检查,以明确肿瘤范围与局部侵犯情况。
术前优化包括积极纠正营养不良、控制基础慢性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预防感染和评估止血风险等。对于部分合适患者,术前进行新辅助治疗(如肿瘤缩小的化疗或放疗),有时可以降低肿瘤手术难度,提高根治机会。此外,术前进行肠道准备和口服抗生素,也有助于降低感染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术中精准操作与安全保障
肠癌的根治性切除手术是围手术期管理的核心。现代肠癌手术强调微创技术和精准操作。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而被广泛应用。手术过程中重视淋巴结清扫及肠道吻合质量,严格控制出血和无菌操作,以减少手术风险。
对于局部晚期或复杂肿瘤,手术团队需根据术中实际情况,综合判断是否联合其他脏器的切除或采取姑息性手术。多学科协作,及时评估肿瘤侵犯及手术可行性,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三、术后监护与康复管理
术后阶段的科学管理对减少并发症、促进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切口愈合情况,合理应用镇痛药物和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和肠梗阻等常见并发症。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进食指导,有助于加快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高危患者或术后恢复慢的个体,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更为细致的监护方案,包括动态评估营养状况和肝肾功能,防止术后营养不良及器官功能衰竭。同时,依据手术结果与病理分期,制定后续的综合治疗计划,如必要的辅助化疗、放疗或免疫治疗,以最大限度降低复发风险。
四、全程管理和多学科协作
肠癌围手术期管理提倡全程的多学科合作。外科、肿瘤内科、放射科、影像科、营养科、麻醉科等多部门协同工作,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连续性的诊治计划。术前、术中、术后各阶段的无缝衔接,大大提升了治疗的科学性和患者的整体预后。
此外,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在整个围手术期管理中同样不可或缺。专业的心理疏导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情绪压力,提高治疗依从性;系统的康复指导则助力生活质量的恢复。
结语
肠癌的围手术期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动态化的全程工程。科学、个体化的评估与优化措施,精准的手术技术,以及全方位的术后护理和综合治疗,为肠癌患者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治疗保障。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和全程管理理念,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未来,随着新技术和新理念的不断应用,肠癌围手术期的诊疗水平必将持续迈向更高台阶,造福更多患者。
张琦 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