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运动护理的科学指导与实践建议
引言
实体肿瘤患者在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后,常面临体力下降、焦虑、抑郁、生活质量降低等一系列康复难题。科学合理的运动不仅能提高身体机能、加速康复进程,还可减轻负面情绪,增强免疫力,为患者带来更多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力量。如何科学开展运动护理,规避运动过程中的风险,是每一位癌症患者及家属、护理团队亟需关注的问题。本文将系统梳理癌症患者运动护理的基本原则与科学建议,帮助患者走好康复路。
一、运动护理的价值与意义
肿瘤患者术后体力和免疫力普遍下降,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大量国内外研究证实,适量运动能提高机体耐力、呼吸循环功能,减轻或预防肌肉萎缩,改善因久坐、卧床带来的并发症。此外,运动还有助于缓解癌症相关的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升生活质量。
二、个性化选择运动项目
癌症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类型、治疗阶段各不相同,“因人而异”是科学运动护理的首要原则。患者应在医生建议下,选择既感兴趣又能坚持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轻柔舞蹈等。兴趣是坚持运动的核心动力,选择喜欢的活动更易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确保康复过程的持续推进。
三、循序渐进安全锻炼
康复期体力有限,运动量的设定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初始阶段建议从低强度、短时间下手,比如每日散步十分钟,逐步根据体力和耐受情况延长时间和增强强度。避免突然高强度锻炼,防止体力透支或运动损伤。每次运动后注意观察自身感受,出现疲乏、心慌、胸闷、头晕等不适时,应及时休息,并记录相关情况以便医生评估。
四、团体运动与社交支持
孤独和缺乏动力是癌症康复过程中的常见障碍。加入团队运动,如健步走小组、社区康复操班等,可以促进交流、相互鼓励。在小团体中,人们常会主动关心和督促彼此,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帮助患者更好地坚持锻炼,缓解心理压力,提升恢复信心。此外,家人、朋友的陪伴也是持续运动的重要支持力量。
五、功能性锻炼的必要性
实体肿瘤患者在手术或放疗后,某些部位功能或活动度常会受限。例如乳腺癌术后患者易出现上肢活动受限,应进行针对性的肩关节和上肢功能训练。腹部或盆腔手术后,则需要加强腹肌、盆底肌锻炼,以预防功能障碍。建议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开展必要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受累部位的灵活性与力量,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六、警惕异常反应及风险管控
运动过程中,患者应密切关注身体反应,避免勉强或过度劳累。若出现胸痛、呼吸急促、眩晕、明显乏力、出血、关节剧痛等异常,应立即暂停活动,原地休息,必要时及时就医。对于合并骨转移、严重贫血、感染或其他急性疾病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或暂停运动计划,确保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
七、鼓励多接触自然环境
户外运动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使患者接触新鲜空气、阳光和绿意,自然环境对改善情绪、促进睡眠、增强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建议选择空气流通的公园、绿地进行步行或轻松运动。在条件允许时,家属可以适当陪同,帮助患者走出家门,丰富日常生活,增添生活乐趣。
结语
癌症的康复之路除了医学治疗,更需要科学、规范的护理支持。运动护理作为重要环节,只有个性化、循序渐进、团体支持和风险防范相结合,才能实现最佳康复效果。希望广大癌症患者及家属正视运动的积极意义,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方式,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坚持科学运动,共同迎接更健康美好的新生活。
孙亚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