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鳞癌患者免疫治疗常见不良反应及科学应对方法
引言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肺鳞癌的重要治疗选择之一。免疫治疗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有效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生存状况。然而,免疫治疗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特有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新的挑战。因此,科学认识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并采取分级管理和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治疗安全与疗效至关重要。
一、免疫治疗常见不良反应解析
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归属于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包括皮疹、胃肠道反应、肺炎、肝炎、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这些反应与免疫系统过度活化相关,通常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数周内发生。症状表现多样,轻者仅为皮肤瘙痒、腹泻,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肝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二、不良反应的分级与处理原则
根据CTCAE标准,免疫治疗不良反应可分为轻度(一级)、中度(二级)和重度(三至四级)。分级管理是科学应对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基础。
轻度(一级)反应主要表现为症状轻微,如轻度皮疹或偶发腹泻,此时一般无需停药,通过对症处理缓解不适,并继续免疫治疗。
中度(二级)反应如皮疹范围扩大或持续腹泻,需暂停免疫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服激素药物,例如泼尼松,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5至1毫克。这一阶段,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至关重要。
重度(三至四级)反应则表现为症状明显加重,如持续高热、呼吸困难或严重肝肾损害。在此情况下,需永久停用免疫药物,并住院接受高剂量静脉激素治疗,如甲泼尼龙每日每公斤体重1至2毫克。若激素无效,需酌情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控制反应。
三、预防及早期监测的重要性
科学的预防和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免疫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进展风险。治疗前,患者应进行详细基线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及肺部影像学检查,以评估免疫治疗的适宜性。治疗过程中,建议每两至四周复查血常规、肝酶及甲状腺功能,及时发现异常指标。
四、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提高患者对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认知至关重要。建议患者详细记录每日症状变化,如排便次数、皮疹的范围和面积等。一旦出现呼吸困难、便血、水肿或持续高热等急性症状,应第一时间告知主治医生,并及时就医处理。通过与医护团队的密切沟通,患者可在早期发现和干预不良反应,有效预防并发症。
结语
肺鳞癌免疫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但也伴随一定的不良反应风险。分级管理、规范处理、科学监测与患者自我管理相结合,是降低风险、保障疗效的有效策略。建议患者规范就医,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科学应对免疫治疗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反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受益于免疫治疗带来的新进展。
王晓妍 定远县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