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科学止血,化解危机
引言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门诊常见的一种急症,其突发性和多样化的诱因常常让患者和家属感到恐慌。虽然大多数鼻出血并非危及生命的大病,但由于大量出血有时会引发严重后果,因此科学有效地止血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鼻出血的成因、科学止血的方法以及预防和处理等方面,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和应对鼻出血这一常见健康问题。
一、鼻出血的成因及特点
鼻腔内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络是保持鼻腔湿润和温暖的重要结构,但同时也是鼻出血的主要来源。多数鼻出血发生在鼻中隔前部称为“基氏区域”的毛细血管丛处,因其血管壁薄弱,易受外界刺激而破裂。此外,鼻出血的成因复杂,主要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两大类。
局部因素包括鼻腔炎症、外伤、鼻中隔偏曲、鼻腔肿物、过度用力擤鼻或挖鼻等都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全身因素则涵盖高血压、血液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或者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血液凝固功能受损,也会增加鼻出血的风险。气候干燥、温度骤变和环境空气污染也可使鼻腔黏膜干裂,易引发出血。
鼻出血通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鼻孔流血,流量可多可少,间歇性或持续性。虽然大部分出血量较少,容易通过简单措施止血,但部分患者由于病因复杂或出血量大,可能出现较大的血液丢失,甚至影响生命安全。
二、科学的止血方法
正确的止血方法不仅可以快速控制出血,还能减少继发感染和再次出血的风险。应对鼻出血,首先要保持镇静,避免恐慌情绪影响血压和心率,从而加重出血。
基础的止血方法包括:
1.正确体位:患者应稍微向前倾,避免血液倒流入咽喉引发呛咳或误吸。
2.压迫止血:用拇指和食指紧捏鼻翼,持续压迫出血的鼻侧软骨部位,时间一般不少于十分钟。通过机械压迫促使血管闭合,达到止血目的。
3.冰敷止血:在鼻梁或额头位置进行冰敷,可以通过血管收缩减缓出血。冰敷时间不宜过长,每次间隔应适当。
如果上述措施无法止血,建议及时就医。医生可能采用以下专业技术进行止血:
1.药物止血:使用含有血管收缩成分的局部用药,如肾上腺素喷雾或棉签药物,可以迅速收缩血管,减少血流。
2.机械止血:如使用鼻腔填塞物,棉球或海绵状填充物压迫出血部位,实现物理止血。
3.电凝或激光止血:对于毛细血管异常明显或反复出血的患者,医生会采用电凝止血术或激光治疗,以封闭出血点,防止反复。
4.手术治疗:在极少数病例中,如鼻腔肿物或严重结构异常导致持续出血,可能需要手术修复或者切除病灶。
三、鼻出血的预防及日常护理
预防胜于治疗,针对鼻出血的多因素诱因,日常生活中应高度重视鼻腔的保护和护理。首先,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环境过于干燥,可以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置水盆。避免长时间处于含有刺激性气体或粉尘严重的环境。
养成正确的鼻腔卫生习惯,避免用手指乱挖鼻孔,擤鼻时动作应柔和,避免用力过猛。注意预防感冒和鼻炎,及时治疗鼻腔感染和慢性疾病。
对患有高血压或血液疾病的患者,应定期检查和合理用药,避免让疾病失控增加出血风险。避免随意服用抗凝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饮食方面,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K的食物,有助于血管健康和凝血功能。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鼻出血的重要措施。
四、结语
鼻出血虽常见,却不可小觑。科学合理的止血措施不仅能有效控制出血,减少不适,还能降低潜在风险。通过了解鼻出血的成因,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以及做好日常预防护理,每个人都能在面对鼻出血时镇定自若,化解危机。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树立科学止血的正确观念,提升应对突发鼻出血的能力,守护自身健康。
梅荣荣
安徽省立医院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