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相关并发症:聚焦常见的甲状腺功能异常与结肠炎及其科学防治
引言
免疫治疗已成为现代肿瘤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动人体免疫系统自身的防御机制,帮助患者对抗癌症,这一疗法不仅提升了部分实体肿瘤的控制率,也延长了许多患者的生存期。然而,正如所有强效治疗手段一样,免疫治疗也伴随着一系列特殊的不良反应,这些被称为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甲状腺功能异常与结肠炎便是其中较为常见和典型的表现。合理认识这些反应,并采取科学管理措施,是患者安全、顺利完成免疫治疗的关键。
一、免疫治疗的工作原理及irAE概述
免疫治疗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伪装”,促进免疫细胞识别并杀伤癌细胞。但这种激活同样可能误伤正常组织和器官,引发一系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这些并发症在临床上表现多样,范围涵盖内分泌系统、消化道、皮肤、肺部等。不同类型的肿瘤及应用药物,irAE的发生率和表现差异较大,需要医患共同警惕。
二、甲状腺功能异常:体内“小引擎”的免疫副作用
甲状腺是调节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免疫治疗期间,部分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问题,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较为隐匿,包括乏力、畏寒、体重增加、便秘等,而甲状腺功能亢进则常见心悸、出汗、失眠、体重下降等。尤其在治疗初期或免疫疗程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典型梯度——即先经历甲状腺激素升高,紧接着发展为功能减退。
甲状腺相关irAE的发生机制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有关,最常见为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此类副作用多在治疗的前三个月内出现,但也有延迟反应甚至结束免疫治疗后才被发现的案例。多数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异常为轻度和可控,但如若疏忽,反复或严重异常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三、结肠炎:肠道健康的“隐形威胁”
除甲状腺问题外,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是免疫治疗的又一常见难题。其中,结肠炎表现为腹泻、腹痛、血便或发热。轻度结肠炎仅表现为粪便性状改变,但进展较快者可能诱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粘膜受损使肠道感染风险上升,因此早期发现和干预极为关键。
结肠炎的发生机制与免疫相关炎症密切相关。部分患者因免疫活性过强,导致肠道上皮受损和菌群失衡。多数结肠炎在治疗起始的数周至数月内出现,但任何阶段都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出现腹泻次数明显增加或有合并腹痛、发热等加重信号,需及时就诊,切勿自行止泻或拖延。
四、如何科学识别和处理免疫相关毒性
面对这些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患者和家属首先要有正确的防范和识别意识。常规随访时,医生会安排相应的甲状腺功能、生化及血象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患者在家期间,如出现前述症状应主动告知医生。对已发生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医生常给予对症调整如激素替代治疗。部分不可逆的甲状腺功能减退,需长期服药并保持监测。
在结肠炎管理上,轻度病例可采取对症支持及口服缓解药物。中重度患者可能需暂停免疫治疗,甚至采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干预。极个别危重病例,则要在肠外营养、抗感染等多种手段下进行综合管理。患者应避免辛辣、生冷或油腻饮食,注意水盐补充。持续腹泻及发热时,务必就医排查感染及重症征象。
五、患者自我管理与沟通的重要性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带来的毒性多是可控和可逆的,关键在于警觉和规范管理。患者应养成定期体检、及时汇报症状变化的习惯。同时,积极配合康复指导,遵循医嘱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相关毒性风险。家庭成员对患者症状的观测和心理疏导,也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干预不良反应。
结语
免疫治疗正在不断改变肿瘤治疗的格局,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但其潜在的免疫相关并发症同样值得重视。科学认知甲状腺功能异常、结肠炎等常见毒性,做好风险评估与全程规范管理,是实现疗效与安全双重收益的基础。希望每一位开展免疫治疗的患者及家属,能够与专业医疗团队并肩,共同守护康复之路。
沈良刚 怀化市肿瘤医院鹤城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