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之首——肺癌

2025-08-07 19:14:06       3795次阅读

认识中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之首——肺癌

肺癌作为中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严峻的疾病负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发肺癌病例约八十二万八千一百例,死亡病例约六十五万七千例,其新发和死亡人数均位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深入了解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对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肺癌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肺癌是指起源于肺部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型。非小细胞肺癌约占全部肺癌的八成,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等亚型。小细胞肺癌则以增殖速度快、易发生远处转移为特点,临床预后相对较差。不同类型肺癌的发生机制和治疗策略存在明显差异,科学分类对临床诊治至关重要。

二、肺癌的病因分析

肺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具体致病机制,但已有较为明确的致病因素。

首先,吸烟是肺癌最主要的病因。烟草燃烧产生的多种致癌物可直接损伤肺部细胞的DNA,形成癌变。吸烟者肺癌发生风险显著增加,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

其次,大气污染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的长期暴露,也与肺癌风险密切相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了环境污染,增加了肺癌的发病率。

此外,职业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石棉、铬、镍等,也提高肺癌风险。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和既往肺部慢性感染,如结核病史,也被认为是肺癌的潜在诱因。

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在肺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例如,EGFR、ALK基因突变在部分肺腺癌患者中较为常见,影响肿瘤生物学行为及治疗反应。

三、肺癌的发病机制简析

肺癌的发生是正常细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经历基因损伤、基因突变和异常细胞增殖的过程。长期暴露于吸烟和有害环境中,肺细胞的DNA损伤难以修复,导致关键抑癌基因失活或致癌基因激活。

细胞的信号传导路径受损,引发细胞周期失控、抗凋亡能力增强,肿瘤细胞逐渐形成。肿瘤微环境中免疫逃逸、炎症反应和血管生成等因素也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基因突变是肺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体现。例如,EGFR基因突变使肿瘤细胞对表皮生长因子异常敏感,推动癌细胞增殖。针对这些分子特征的靶向治疗已成为肺癌治疗的重要方向。

四、肺癌的预防策略

鉴于肺癌的多因素诱发特点,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戒烟及减少二手烟暴露,降低烟草相关致癌风险。

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工业和交通污染排放,控制环境颗粒物浓度,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相关肺癌发生。

加强职业防护,规范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定期职业健康体检,是防止职业相关肺癌的重要环节。

对有肺部慢性感染史的人群,应及时治疗和随访,减少继发肺癌风险。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针对高危人群的基因检测与早期筛查也逐渐展开,有望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五、对肺癌的科学认识与未来展望

肺癌作为我国癌症发病与死亡的第一大 malignancy,早期诊断困难、治疗复杂,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和社会经济负担。加强公众对肺癌病因的认识,普及科学防癌知识,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随着医学科技进步,肺癌的分子分型、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不断发展。未来通过精准医学手段,结合预防、早诊与个体化治疗,将有望进一步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结语

肺癌这一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的恶性肿瘤,具有复杂的病因和多样的发病机制。吸烟、大气污染、职业暴露、遗传基因突变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肺癌的高发。科学认识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减轻肺癌负担意义重大。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升,我们有望实现肺癌的早期发现和精准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

李美怡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下一篇B超作为胆囊癌筛查的主要手段,在不同人群(如普通人群、高危人群)中的筛查频率应如何确定?
上一篇肝癌的预防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