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发肿瘤的科学筛查与主动预防
引言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变化,实体肿瘤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对于这些高发肿瘤而言,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决定性意义。临床实践和大量研究证实,科学的筛查方法能够有效发现肿瘤早期患者或高风险人群,为后期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本文将聚焦五类常见的高发实体肿瘤——肺癌、胃癌和食管癌、结直肠癌、肝癌及前列腺癌,介绍各自推荐的筛查方式、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帮助公众树立积极主动的肿瘤预防理念。
一、肺癌:聚焦高危人群,低剂量CT成首选
肺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我国乃至全球致死率居前的恶性肿瘤。研究表明,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吸烟年限和吸烟量与发病风险呈正相关。此外,二手烟、慢性肺部疾病等也会增加风险。针对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累计吸烟史达到二十包年以上的人群,国际指南及国内专家共识均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胸部螺旋CT检查。该筛查方法对早期微小肺结节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有助于在症状出现前发现隐匿性早期肺癌。对于从未吸烟但有肺癌家族史或职业暴露问题的人群,也建议根据医生评估适时筛查。需要注意的是,筛查不是万能的,定期复查和规范随访同样重要。
二、胃癌及食管癌:关注高风险因素,定期胃镜筛查
我国属于胃癌和食管癌高发国家,两者均以消化道症状隐匿、进展迅速著称。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四十岁以上、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长期吸烟或饮酒、饮食结构不合理(高盐腌制、腌制食物过多)者。推荐此类人群每两至三年接受一次胃镜检查。胃镜与活检相结合,是发现早期癌变、癌前病变及及时干预的核心手段。值得一提的是,成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能够有效降低胃癌风险,相关人群应积极检测和治疗。
三、结直肠癌:多途径筛查突出个体化
结直肠癌发病率近年逐步升高,同时呈现年轻化趋势。五十岁以上成年人为主要筛查对象,而有家族史、既往肠息肉史或炎症性肠病史等高危人群应适当提前开始筛查。结肠镜检查被认为是金标准,能清晰发现并切除肠道息肉或异常病变,推荐每五至十年做一次。对于一时无法接受肠镜的个体,可每年进行一次大便潜血试验作为替代或辅助筛查方式。如果已发现肠息肉、家族有多发性结直肠癌史,则需缩短肠镜复查周期,具体方案需个体化制定。
四、肝癌:重视慢性肝病患者的动态监测
肝癌的起病隐匿且进展迅速,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长期酗酒和脂肪肝等均为主要高危因素。对于上述高危人群,尤其是乙肝、丙肝患者,每半年进行一次肝脏B超与血清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被证实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早期肝癌病例。甲胎蛋白为一种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与影像学检查共同应用可显著提高早期诊断率。慢性肝炎患者还需定期复查肝功能及病毒载量,规范抗病毒治疗也能在源头降低肝癌风险。
五、前列腺癌:男性健康的“隐形危机”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寿命延长,前列腺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五十岁以上男性应每年进行一次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若直系亲属中有前列腺癌患者,则建议提前至四十五岁开始筛查。PSA是目前临床用于早期筛查及风险评估的主要指标,结合直肠指检可进一步明确疑似病例。尽管PSA升高并不意味着一定患癌,但对于发现异常者,应由泌尿外科医生进一步评估和跟进。
结语
实体肿瘤的早期筛查是推动我国肿瘤防控关口前移的重要举措。不同肿瘤具有独特的高危人群和筛查方式,公众应根据个人年龄、遗传倾向、生活习惯等因素,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主动参与规范化筛查。预防为先,早诊早治,能够极大提升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同时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面对高发肿瘤,每个人都应具备科学的健康观念,将主动预防和规律筛查作为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希梅 天津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