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治疗期间的感染预防——实体肿瘤患者的健康守护
引言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生物治疗逐渐成为实体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治疗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单克隆抗体等多种方式,能够通过调节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以抑制肿瘤生长、延缓疾病进展。然而,生物治疗虽带来疾病管理新曙光,却也使患者面临感染风险的挑战。理解生物治疗期间感染的发病机制,并学习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实体肿瘤患者安全度过治疗期、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物治疗与机体免疫的关系
生物治疗多以干预肿瘤细胞相关通路、调控免疫系统为核心机制。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增强机体防御能力;而部分靶向药物或单克隆抗体则在阻断肿瘤分子信号的同时,可能影响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长期免疫环境的改变,使患者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此外,一些治疗药物可能引起黏膜损伤、骨髓抑制,进一步降低抗感染能力。因此,生物治疗期间的感染风险不容忽视。
二、常见感染类型及其表现
实体肿瘤患者在生物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感染类型主要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真菌感染。细菌感染多见于肺、泌尿系统及皮肤软组织,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尿频、伤口红肿等症状。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流感等,可能表现为皮疹、水泡、乏力、发热或全身不适。真菌感染则多见于长期低下免疫状态下的患者,常表现为持续发热、口腔或咽部白色斑块、皮肤或呼吸系统症状。某些感染起病隐匿,只表现为轻度发热或不明原因虚弱,增加了早期识别的难度。
三、增强防护意识,落实日常预防
实体肿瘤患者在接受生物治疗期间,应主动增强感染防护意识,主治医生会根据患者免疫水平、治疗方案等因素评估感染风险,但日常的科学防护同样关键。首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减少感染至关重要。勤洗手、常通风、避免接触感冒或有传染病症状的人群,是基础防线。在饮食方面,建议选择新鲜食材,合理烹饪,避免食用生冷或风险较高的食物,如未煮透的肉类和海产品。
定期更换牙刷、个人毛巾,使用经消毒的餐具,尽量避免使用公共用品。治疗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空气流通较差的场所,必要外出时可佩戴口罩。在气候多变、流感高发季节,要重点防护呼吸道健康,有条件时适当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
四、早期识别感染及就医警示信号
生物治疗期间,感染的临床表现有时并不典型,因此应高度重视体温变化及身体不适。若出现持续发热、寒战、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皮肤红肿、口腔红肿溃烂、泌尿系统不适、腹泻、剧烈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就医检查。对于有骨髓抑制风险的患者,如出现不明皮下出血点、牙龈出血伴发热,更需警觉并积极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生物制剂的副作用与感染类似,如出现皮疹、乏力时应区分药物反应与感染,避免延误病情。
五、合理用药与积极配合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抗病毒及抗真菌等药物,可以在感染发生早期进行针对性防治。部分高危患者,医师会根据临床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患者切忌自行增减药物,亦不可自行停药或误服其他药物,以免干扰生物治疗的效果和增加感染风险。
女性患者如有阴道分泌物异常,或出现泌尿系症状,更应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防止盆腔及尿路感染失控。若患者伴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肺病等,需加强原有疾病的科学管理,避免因基础病失控诱发机会性感染。
结语
生物治疗让实体肿瘤患者迎来了更多治疗机遇,也带来了感染防控的新挑战。在专业医疗团队的全程护航下,患者需树立科学防护理念,严守日常预防措施,早期识别感染信号,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共同构筑起强有力的健康屏障。只有医患双向协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生物治疗的疗效,助力患者安全顺利地完成治疗周期,迈向健康未来。
周莉 天津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