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发病原理

2025-08-09 18:16:52       3468次阅读

房颤的发病原理

引言

房颤,全称为房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主要表现为心房内电活动的紊乱,导致心房不能有效收缩。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房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带来了严重影响。深入探讨房颤的发病原理,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从而减轻患者的病痛负担。

一、房颤的基本生理特征

正常心脏的电活动始于窦房结,电信号经过心房肌肉,传导至房室结后,传至心室,形成规律的心跳。而房颤患者则表现为心房内多个电生理活动中心同时发放冲动,形成快速而不规则的电激波,导致心房失去有序的收缩功能。心电图上可以看到无规律的f波和不规则的心室率,这是房颤的典型表现。

二、房颤的发病机制

房颤的形成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电生理和结构性的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电生理重塑

电生理重塑是指心房肌细胞的电特性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动作电位时程缩短,房肌细胞对电信号的响应能力降低。这种变化使得心房更易形成多点起搏,导致复发性的房颤。电生理重塑的发生通常与快速心率刺激有关,即心房频繁激动引发电特性的调整。

结构性重塑

结构性重塑主要指心房肌纤维化和心房壁增厚等病理改变。这些改变会导致心房组织电信号传导的障碍,形成电信号传导的异质性,为房颤的发生创造了良好的电生理环境。心房纤维化是由炎症反应、退行性改变及心脏压力负荷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触发机制

触发机制是房颤发作的直接诱因。肺静脉口区域常见异常的自律性心肌活动,这些异常电信号成为触发点,引起心房的异常激动,诱发房颤。临床上利用消融技术靶向肺静脉触发点,已成为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

三、房颤的危险因素

多种危险因素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瓣膜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同时,年龄增长、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也被认为是房颤的重要发病危险因素。这些疾病状态往往导致心房压力升高、肥厚及结构改变,促进房颤的发生。

四、总结

房颤的发病是多因素、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电生理与结构性重塑以及触发机制。了解房颤的发病原理对于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对房颤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期望能够开发出更多精准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支延春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

下一篇脂肪肝如何逆转
上一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用药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