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遵循无瘤原则,防止医源性导致腹膜转移
引言
腹膜作为覆盖腹腔脏器和腹壁内侧的重要膜性结构,在肿瘤学中具有特殊意义。临床上,继发性腹膜瘤即腹膜转移肿瘤,绝大多数来源于胃肠道、卵巢、胰腺等原发实体肿瘤。继发性腹膜瘤的发生使患者预后明显恶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众所周知,腹膜转移在不少病例中不仅仅是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自然进展,医源性因素,尤其是在治疗原发肿瘤的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循无瘤原则,也可能导致肿瘤细胞在腹腔散播,诱发继发性腹膜瘤。因此,深入理解无瘤原则的内涵,并在临床实践中严格执行,对于预防医源性腹膜扩散、保障患者远期疗效至关重要。
一、继发性腹膜瘤的发生机制
继发性腹膜瘤主要是因原发肿瘤细胞脱落后,通过直接种植、血行、淋巴或经腹腔操作等多种途径播散至腹膜所致。最常见的原发灶包括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及胰腺癌等。这些肿瘤若穿透脏器浆膜层或近距离侵犯腹膜,易导致肿瘤细胞进入腹腔,其中部分细胞可能在局部微环境中获得存活并扩散能力,最终引起腹膜转移。此外,外科操作过程若未严格遵循无瘤技术原则,也可能导致原发灶肿瘤细胞机械性剥脱、挤压入腹腔,从而成为腹膜瘤的潜在来源。
二、无瘤原则的临床内涵与重要性
无瘤原则是肿瘤外科治疗的核心理念。本质上是指在肿瘤处理过程中尽可能避免肿瘤细胞因人为因素(如不规范操作、器械污染等)进入或者残留于体内,尤其是腹腔等相对“空旷”的部位。从手术前评估、操作过程、术后处理到辅助治疗,每一个环节都要求严守无瘤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医源性腹膜转移的风险,提高根治性手术的长期疗效。
三、如何在原发肿瘤治疗中严格落实无瘤原则
临床上,落实无瘤原则需从多个细节入手,贯穿肿瘤诊疗全程:
(一)规范术前评估与分期
合理的术前影像学检查与临床分期对于预判肿瘤是否已有浆膜外侵犯,评估腹腔转移风险至关重要。如影像提示已有腹膜种植,应避免非计划性的探索性手术,优先考虑其它治疗方案。此外,对疑似高风险患者,应主动评估是否需要在手术中加强防护措施,比如扩大切除范围、增加腹腔灌洗等。
(二)精细外科操作,降低肿瘤细胞脱落风险
肿瘤切除时,严格按照解剖层次分离,避免机械性挤压、牵拉肿瘤。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肿块的反复触碰及压迫,肿瘤未完全离断前,不应随意游离。对于脆弱、浆膜表面肿瘤,应避免因操作失当导致肿瘤组织破溃、内容物溢出腹腔。切割边缘应提前结扎血管,降低种植转移机会。
(三)防止肿瘤细胞医源性扩散的具体措施
手术过程中,为防止肿瘤细胞“意外扩散”及器械污染,应采用专用器械分区操作,切换至新器械后方能进入清洁区域。对切除的肿瘤组织应用防渗材料包裹后取出,避免肿瘤碎片遗留。对于进入腹腔过程中可疑溢液或内容物外泄,应及时彻底吸引、清洗和消毒处理。部分高风险手术案例可采用腹腔灌洗术,通过大量温盐水冲洗,最大限度减少残留肿瘤细胞。
(四)标本处理与组织取材注意事项
肿瘤切除后,标本应采取严格的无瘤区分制度,避免手术区和清洁区交叉污染。术中快速病理取材操作需尽量减少对其他组织及腹腔暴露,并及时更换手套、器械。对于疑似脏器穿孔的肿瘤要先阻断穿孔部,再操作具体切除,以防内容物流散。
(五)术后的综合管理与随访
术后需根据患者肿瘤类型、病理分期等制定合理的辅助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方案。对于腹膜转移高风险人群,加强定期影像随访,及时发现早期复发或转移,有助于后续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同时加强术后护理,减少腹腔感染等并发症,也可降低肿瘤细胞“落地生根”的机会。
四、无瘤原则在现代多学科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随着肿瘤治疗进入多学科管理时代,仅靠外科措施已远远不够。术前新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可缩小肿瘤体积,减少手术操作时肿瘤细胞脱落的风险。术后综合治疗同样有助清除可能残存的微小病灶,降低腹膜瘤发生率。此外,微创手术(如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因操作精细、创伤小,更有利于减少医源性扩散风险,但同样要求术者具备高超技术并依循无瘤理念。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有助于在手术各个环节形成严谨闭环管理,筑牢“无瘤防线”。
结语
防止医源性腹膜转移的核心在于全程、细致地执行无瘤原则。这不仅是手术技巧、标准程序的体现,更是医疗责任心的彰显。每一名参与肿瘤治疗的医护人员都应将无瘤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细节处守护患者远期健康和生命质量。随着医学不断进步及团队协作不断加强,坚守无瘤理念将有助于让更多肿瘤患者免受腹膜转移之苦,获得更好的预后。
曹水 天津市肿瘤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