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其中心源性栓塞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约占所有卒中病例的20%。心脏节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是引发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元凶”。本文将对心脏节律失常与卒中的关系进行详细解析,探讨心源性栓塞的真相。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症,表现为心脏跳动失去正常节律,心房无法进行有效收缩。这种状况下,血液在左心耳处瘀滞,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堵塞血管,最终引发缺血性卒中。研究发现,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左右,且此类卒中通常病情更为严重,导致死亡或残疾的几率更高。
心房颤动导致卒中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心房收缩无力: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无力,血液在心房内瘀滞,形成涡流,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心房收缩无力导致血液流动减慢,血液在心房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形成血栓。
血流动力学改变:心房颤动导致心室充盈不充分,心输出量减少,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进一步加重脑血流障碍。心室充盈不充分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全身血流减少,脑血流也随之减少,加重脑血流障碍。
心脏结构改变:长期心房颤动可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如左心房扩大,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左心房扩大导致心房内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瘀滞,形成血栓的风险增加。
血液成分改变:心房颤动患者常伴有血液成分改变,如凝血功能异常,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凝血功能异常导致血液容易凝固,形成血栓的风险增加。
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具有以下特点:
病情严重:心源性栓塞性卒中通常病情更重,病死率和致残率更高。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由于血栓较大,堵塞脑血管的范围更广,导致脑组织损伤更重,病情更为严重。
复发率高: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复发风险高,需要积极进行抗栓治疗。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后,如果不进行抗栓治疗,再次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
预后差:心源性栓塞性卒中预后较差,需要重视卒中后康复治疗。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由于脑组织损伤较重,导致患者预后较差,需要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
综上所述,心房颤动是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其导致卒中的原理主要包括心房收缩无力、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结构改变和血液成分改变等方面。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具有病情重、复发率高和预后差等特点,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应积极进行抗栓治疗,以降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风险。
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高,需要进行抗栓治疗。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主要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血液凝固性,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达比加群等。抗血小板治疗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应根据卒中风险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抗栓治疗方案。卒中风险评估主要包括CHA2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CHA2DS2-VASc评分主要评估卒中风险,评分≥2分的患者卒中风险较高,需要进行抗凝治疗。HAS-BLED评分主要评估出血风险,评分≥3分的患者出血风险较高,需要谨慎选择抗栓治疗方案。
心房颤动患者除了进行抗栓治疗外,还应积极进行其他治疗,以降低卒中风险。主要包括: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以降低心房颤动和卒中的风险。
维持窦性心律:通过药物或射频消融等方法,维持窦性心律,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左心耳封堵:对于不适合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进行左心耳封堵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总之,心房颤动是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重要病因,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心房颤动患者应积极进行抗栓治疗
李宁
鞍钢集团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