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案: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慢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本文将从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策略三个方面对CLL进行详细解析。
一、临床表现 CLL的典型症状包括淋巴结肿大、贫血和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多发生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质地较硬,无压痛,随病情进展可逐渐融合成块。贫血可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心悸等,严重贫血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出血倾向主要表现为皮肤瘀点、鼻衄、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
此外,CLL患者还可能出现反复感染、脾肿大、体重下降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CLL晚期患者可出现白血病细胞浸润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如肝、肾、肺等。
二、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结合患者症状,特别是淋巴结肿大、贫血和出血倾向等,初步判断CLL的可能。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骨髓穿刺可见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小板减少、贫血等。 3.影像学检查:B超、CT等检查可发现肝脾肿大、淋巴结增多等征象。 4.免疫表型检查: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可明确CLL的诊断。CLL细胞通常CD5、CD19、CD23阳性,CD10、FMC7阴性。 5.分子遗传学检查:检测del(13q)、del(11q)、del(17p)、TP53突变等,有助于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三、治疗策略 1.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CLL患者,可暂不治疗,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等待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常规、淋巴结大小等。
2.化疗:对于有症状的CLL患者,可采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进行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可联合应用多种药物。
3.靶向治疗:针对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如伊布替尼等,可显著改善CLL患者的预后。对于携带del(17p)/p53突变的患者,靶向治疗尤为重要。
4.免疫治疗:利妥昔单抗等单克隆抗体药物,可通过特异性杀伤CLL细胞,提高疗效。对于部分年轻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和化疗药物。
5.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年轻、高危的CLL患者,可考虑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期获得长期生存。移植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移植风险和获益。
6.支持治疗:对于贫血、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输血、抗感染、止血等。
总之,CLL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治疗手段的改进,CLL患者的预后已得到显著改善。对于CLL患者,应积极面对,配合医生治疗,争取获得最佳疗效。同时,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范开席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