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活检技术作为肺癌诊断的金标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详细解析肺癌细胞学检查中的三种主要技术:痰液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和经皮穿刺肺活检,分析它们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潜在风险,并探讨如何进行风险管理,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患者安全。
一、痰液细胞学检查 痰液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简便、无创、低成本的肺癌诊断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痰液中的异常细胞,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肺癌。该方法易于操作,无需特殊设备,对患者造成的不适较小。然而,痰液检查的敏感性相对较低,仅约50%-70%,导致漏诊率较高。此外,痰液检查难以区分肺癌的具体类型,限制了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因此,对于痰液检查结果阳性的患者,还需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以明确诊断。为了提高痰液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加送检次数,提高标本质量;采用敏感性更高的染色技术,如Pap染色;结合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EGFR基因突变检测。
二、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通过将支气管镜插入患者的气道,直接观察支气管和肺部的病变情况。支气管镜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可发现早期肺癌,并进行活检取材以明确病理类型。此外,支气管镜检查还可以评估肺癌的分期和侵犯范围,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然而,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支气管镜检查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气道损伤等。因此,对于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出血倾向等禁忌症的患者,应慎用支气管镜检查。为降低支气管镜检查的风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选择合适的支气管镜类型和操作方法;在操作前后做好抗感染、止血等预防措施;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三、经皮穿刺肺活检 经皮穿刺肺活检是一种微创检查方法,通过在CT或超声引导下,将细针穿刺至肺部可疑病灶,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可明确肺癌的病理类型和分子分型,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然而,经皮穿刺肺活检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气胸、出血、感染等。为降低风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和方法,并在操作前后做好抗感染、止血等预防措施。此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措施降低并发症风险:使用细针穿刺技术,减少组织损伤;采用实时影像引导技术,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综上所述,痰液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和经皮穿刺肺活检各有优势和局限,在肺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合应用这三种活检技术,可显著提高肺癌的诊断准确性。同时,应重视风险管理,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规范操作流程,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以确保患者安全,提高肺癌的治疗效果。此外,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液体活检等新兴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未来,多模态、个体化的肺癌诊断模式将成为发展趋势,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诊疗服务。
陈华飞
浙江省荣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