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转移能力较强,转移途径多样,包括淋巴道转移、血行转移、种植转移等。因此,准确诊断NSCLC的转移情况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近年来,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在NSCLC转移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胸部CT:胸部CT是NSCLC诊断和分期的常规检查手段。通过高分辨率CT扫描,可以发现肺部原发肿瘤、纵膈淋巴结转移、胸膜转移等征象。增强CT扫描还可以提高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范围。
PET-CT:PET-CT是一种将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与CT(计算机断层扫描)相结合的功能分子影像技术。PET-CT利用肿瘤细胞高代谢的特点,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18F-FDG,可以显示肿瘤代谢活性,有助于发现远处转移灶,如肝转移、肾上腺转移等。PET-CT对NSCLC分期的准确性优于单一CT或MRI。
MRI:MRI在NSCLC转移诊断中主要用于评估脑转移和脊髓转移。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清晰显示脑内转移灶的形态、大小和数量。对于疑似脑转移的患者,MRI是首选检查方法。
骨扫描:骨扫描是检测NSCLC骨转移的常用手段。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利用骨转移灶高摄取的特点,可以发现全身骨骼的转移灶。骨扫描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综合判断。
生物标志物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EA、NSE、CYFRA21-1等在NSCLC诊断和疗效监测中具有一定价值。肿瘤标志物升高提示肿瘤负荷增加,可能与转移有关,但需要与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细胞学病理学检查:通过支气管镜或经皮肺穿刺活检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NSCLC的组织学类型,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细胞学检查还可以发现远处转移灶的癌细胞,如胸水中的癌细胞。
分子基因检测:NSCLC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如EGFR、ALK、ROS1等。分子基因检测有助于筛选出适合靶向治疗的患者,预测疗效和预后。部分基因突变与肿瘤转移能力相关,如KRAS突变与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相关。
脑脊液检查:对于疑似脑膜转移的患者,需要进行脑脊液检查,包括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检查等。脑脊液中发现癌细胞可确诊脑膜转移,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总之,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在NSCLC转移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联合应用各种检查手段,以获得最佳诊疗效果。同时,对于NSCLC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和随访,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薛现彪
巨野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