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的药物管理与禁忌

2025-08-05 17:41:59       3269次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它主要影响心脏和血管,导致动脉壁内脂质、胶原蛋白和钙化物的累积,形成斑块,从而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这种病变过程可导致动脉僵硬、狭窄,甚至闭塞,严重影响血液流动,增加心肌梗死和中风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理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是动脉内膜的损伤,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血管壁内沉积,进而引发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促使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形成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斑块可能增大,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流;或者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因受累血管不同而异。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

冠心病

: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等。

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供血不足,可引起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脑梗死或脑出血。

外周动脉疾病

: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可引起间歇性跛行、肢体疼痛、溃疡等。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血脂检查

:检测血清总胆固醇、LDL-C、HDL-C等指标,评估血脂异常情况。

心电图

:了解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情况。

超声心动图

: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瓣膜病变等。

血管造影

:直接观察血管狭窄、闭塞情况,了解病变范围和程度。

颈动脉超声

:评估颈动脉斑块及狭窄情况,预测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管理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药物治疗是控制病情、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

他汀类药物

:降低胆固醇水平,减缓斑块进展。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降低LDL-C水平。长期应用可稳定或缩小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常用药物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用药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警惕肌病和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酶,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d)可用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用药过程中需注意出血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出血。

抗高血压药物

:控制血压,减轻心脏负担。常用的降压药物有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降压治疗可减轻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用药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控制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硝酸酯类药物

: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供血。硝酸酯类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量,缓解心绞痛症状。常用药物有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等。用药过程中需注意头痛、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钙通道阻滞剂

: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常用药物有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适用于变异型心绞痛和某些难治性心绞痛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禁忌和注意事项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必须了解并遵循药物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药物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与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副作用。如他汀类药物与环孢素、吉非罗齐等联用时,可能增加肌病风险;抗高血压药物与非甾体抗炎药联用时,可能减弱降压效果。

肝肾功能影响

:部分药物需要通过肝脏或肾脏代谢,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剂量。如他汀类药物主要经肝脏代谢,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ACEI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减量。

过敏反应

:患者对某些药物成分过敏时,应避免使用。如

黄飞扬

亚洲心脏病医院

下一篇甲状腺癌治疗中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上一篇子宫内膜癌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的桥梁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