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蛋白尿是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加的结果,长期存在蛋白尿会加速肾功能的损害。因此,控制蛋白尿对于延缓膜性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在控制蛋白尿、延缓膜性肾病进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旨在为膜性肾病患者提供关于ARB类药物的合理用药指南。
ARB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地阻断血管紧张素II的AT1受体,减少血管紧张素II对血管收缩和钠重吸收的影响,从而降低血压和蛋白尿。血管紧张素II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中的关键活性成分,它通过与AT1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收缩、钠重吸收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等一系列效应,导致血压升高和蛋白尿。ARB类药物通过阻断AT1受体,减弱这些效应,从而发挥降低血压和蛋白尿的作用。
除了降低血压和蛋白尿,ARB类药物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II具有促进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作用,这可能加重肾脏损伤。ARB类药物通过阻断AT1受体,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合理用药是提高治疗效果和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在使用ARB类药物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
适应症与禁忌症:ARB类药物适用于高血压和蛋白尿患者,尤其是膜性肾病患者。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孕妇、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以及对ARB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孕妇使用ARB类药物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使用ARB类药物可能引起肾功能恶化,对ARB类药物过敏的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现严重过敏反应。
剂量调整:ARB类药物的起始剂量应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和血压水平进行个体化调整。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减量使用,以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根据需要调整剂量。血压控制不良或肾功能恶化的患者需要增加剂量或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相互作用:ARB类药物可能与其他降压药(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血压过低。使用时应避免药物间的不良相互作用,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调整。同时,ARB类药物可能与某些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肾功能恶化。在使用NSAIDs时,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
副作用监测:ARB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头晕、低血压、高钾血症等副作用。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并在出现不适时及时就医。对于高钾血症高危患者(如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钾水平,并在出现高钾血症时及时处理。
长期治疗:膜性肾病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患者应与医生密切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计划。长期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蛋白尿、肾功能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ARB类药物在膜性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合理用药至关重要。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合理使用ARB类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延缓疾病进展,保护肾功能。同时,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实现个体化治疗和最佳疗效。
张栋杰
石家庄长城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