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核心问题在于血脂成分的异常,主要涉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中国,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是基于TC、TG、LDL-C的升高和HDL-C的降低的阈值,一旦超过这些阈值,即可诊断为相应的高脂血症类型。
血脂异常的广义定义包括所有脂质代谢失衡状态,而高脂蛋白血症是其常见形式,强调脂蛋白载体的异常。根据发病机制,高脂血症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脂血症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如LDL受体缺陷,或由环境因素如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导致。继发性高脂血症则可能继发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肝胆疾病等,也可能由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诱发。
高脂血症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其直接病理后果上,即脂质在血管内皮的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这大大增加了心梗和脑卒中的风险。大多数患者无症状,仅通过体检发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黄色瘤或早发性角膜环。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TG≥5.6 mmol/L)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成人高脂血症的患病率达35.6%,50至69岁人群为高发人群,且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混合型高脂血症(TC与TG均升高)和低HDL-C血症均为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因此,高脂血症的诊断不仅依赖于血脂四项的检测,还需结合阈值明确分型。早期干预,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药物治疗,对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脂血症的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史,或者自身存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血脂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干预。
治疗高脂血症的策略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健康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和戒烟等。健康饮食应以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为主,同时限制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运动可以帮助提高HDL-C水平,降低LDL-C水平,并有助于体重控制。对于不能通过生活方式改变达到理想血脂水平的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烟酸类药物等,具体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预防高脂血症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一般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血脂检测,特别是对于有高脂血症风险的人群。此外,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和定期运动,可以有效降低高脂血症的风险。对于已经诊断为高脂血症的患者,积极治疗和定期随访是非常重要的,以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总之,高脂血症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通过早期诊断、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血脂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公众应提高对高脂血症的认识,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以维护心血管健康。
李文
苏州九龙医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