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亦称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它涵盖了结肠癌和直肠癌两种类型,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肠癌的基础知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手段的阐述,并特别强调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以提升公众对肠癌的认识和防治能力。
肠癌的发病因素众多,遗传因素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等会增加患病风险。环境因素如饮食中高脂肪、低纤维的摄入,以及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均与肠癌的发病有关。此外,慢性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也是肠癌的重要诱因之一。
临床表现方面,肠癌的症状多样,早期可能较为隐匿,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严重的病例还可能伴有贫血、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对于肠癌的诊断,内镜检查如结肠镜是发现早期肠癌的金标准,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和MRI有助于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和是否有远处转移,而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协助诊断和预后评估。
治疗肠癌的手段多样化,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化疗作为肠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消除或控制癌细胞,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类、铂类、伊立替康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干扰癌细胞的增殖和生存。靶向治疗药物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等,通过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免疫治疗药物如PD-1/PD-L1抑制剂,则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
合理用药是肠癌治疗的关键环节,需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治疗方案的制定需根据患者的病理分期、基因检测结果、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量,并兼顾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等,以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减轻症状,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以确保治疗效果。家属的关怀和支持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同样重要,他们应协助患者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患者需要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并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合理用药不仅是医生和患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应当重视的议题。通过提升公众对肠癌合理用药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防治肠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此外,预防肠癌的发生同样重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实现肠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降低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刘辉
核工业四一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