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代谢性疾病,其核心问题在于血液中脂质成分的异常。血脂成分主要包含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即“好胆固醇”)。根据我国指南,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
总胆固醇(TC)异常的阈值是≥5.2 mmol/L,当超过这个值时,我们称之为高胆固醇血症。
甘油三酯(TG)异常的阈值是≥1.7 mmol/L,超过这个值则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LDL-C)异常的阈值是≥4.1 mmol/L,这种情况被称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
高密度脂蛋白(HDL-C)异常的阈值是<1.0 mmol/L(男性)或<1.3 mmol/L(女性),这种情况被称为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在广义上也被称作“血脂异常”(Dyslipidemia),它包括了所有脂质代谢失衡的状态。其中,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是其常见形式之一,特别强调脂蛋白载体的异常。从发病机制来看,高脂血症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脂血症与遗传基因突变相关,例如LDL受体缺陷,或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而继发性高脂血症则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比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肝胆疾病等,或者由于药物的使用,比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高脂血症的危害在于其直接的病理后果,即脂质沉积在血管内皮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增加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的风险。大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通常仅在体检时被发现,少数患者可能会表现为黄色瘤(皮肤脂质沉积)或早发性角膜环。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TG≥5.6 mmol/L)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成人的高脂血症患病率达到35.6%,50至69岁的人群为高发人群,且显示出明显的遗传倾向。诊断时除了考虑上述提到的几种高脂血症外,还包括混合型高脂血症(TC与TG均升高)和低HDL-C血症,它们均为独立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脂血症的本质是一种脂质代谢失衡综合征,需要通过血脂四项检测结合阈值来明确其分型。早期干预,无论是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还是药物治疗,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高脂血症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遗传性或生活方式调整后血脂仍无法达标的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它们能够降低LDL-C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此外,还有贝特类药物,主要用于降低TG水平和提高HDL-C水平。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用药安全和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高脂血症的治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和定期监测。患者应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血脂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高脂血症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预防和治疗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公众应提高对高脂血症的认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一旦发现血脂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科学规范的治疗。
程海
苏州九龙医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