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侵袭性强、预后较差,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健康威胁。据估计,每年新发肝癌病例超过75万,死亡人数超过70万,这使得肝癌成为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和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在肝癌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穿刺活检作为一种获取病理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患者的确诊和治疗计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穿刺活检,即在影像学(如超声、CT或MRI)引导下,使用细针穿刺进入肿瘤组织,提取少量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非典型肝癌特征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然而,对于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患者,穿刺活检可能增加肿瘤破裂出血和播散的风险,因此不宜进行。
肝癌的典型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的快速增长、边缘不规则、增强扫描时的“快进快出”征象等。这些特征提示肿瘤的侵袭性强,穿刺活检可能引起肿瘤破裂出血。因此,在面对具有典型影像学特征的肝癌患者时,医生应谨慎考虑穿刺活检的必要性,并评估其潜在风险。
在非典型肝癌特征患者中,穿刺活检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由于这些患者的肿瘤生长缓慢,边缘相对规则,增强扫描时的“快进慢出”征象不明显,因此穿刺活检的风险相对较低。在这些患者中,穿刺活检可以帮助明确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为了降低肝癌患者穿刺活检的出血风险,医生应制定个体化的诊疗计划。这包括:
综合评估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肿瘤大小、位置等因素,合理选择穿刺活检的时机和方法。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小肝癌,可以考虑使用细针穿刺活检;而对于直径较大的肝癌,可以考虑使用粗针穿刺活检。此外,对于位于肝脏表面或靠近大血管的肝癌,应谨慎选择穿刺活检,以降低出血风险。
在穿刺活检前后采取预防性止血措施,如使用止血药物、监测凝血功能等。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在穿刺活检前评估凝血功能,并在必要时给予止血药物预防出血。穿刺活检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等并发症。
密切监测患者的术后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等并发症。穿刺活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出血等症状。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术后反应,并在必要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止血、输血等。此外,对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进行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总之,穿刺活检在肝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可能带来肿瘤破裂出血的风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穿刺活检的利弊,并制定个体化的诊疗计划,以降低出血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通过科学的评估和管理,我们可以在确保诊断准确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安全。
此外,除了穿刺活检外,还有其他一些无创或微创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明确肝癌的诊断,如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如AFP)、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PET-CT等)。这些方法可以与穿刺活检相互补充,提高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诊断技术逐渐应用于肝癌的诊断,如液体活检、人工智能影像分析等。这些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肝癌的诊断准确性,降低穿刺活检的风险。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优化这些新技术,以实现肝癌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总之,肝癌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诊断和治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穿刺活检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需要在确保诊断准确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肿瘤大小、位置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诊疗计划,我们可以在提高肝癌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安全。未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将变得更加精准和个体化,为患者带来更大的希望。
高宏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