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以上。由于其病情复杂性,治疗过程常涉及到化疗。然而,在化疗过程中,化疗药物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0.1%至6%。这种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疼痛、皮肤改变,甚至影响化疗药物的疗效,增加患者的不适和治疗风险。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化疗药物外渗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静脉穿刺技术不当、血管损伤、患者活动不当以及药物本身的刺激性。某些化疗药物,如蒽环类抗生素和植物碱类,具有较高的外渗风险。这些药物的外渗可能导致组织坏死,进一步增加患者的治疗风险。
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化疗药物外渗,医护人员需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遵循静脉穿刺技术
:确保静脉穿刺准确无误,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静脉,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选择合适的静脉
:优先选择粗大、弹性好、血流丰富的静脉,避免使用关节附近的静脉,以减少外渗的风险。
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对于需要长期化疗的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可以减少外渗风险,同时提供更稳定的药物输送途径。
密切监测患者反应
:在化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外渗的迹象,如疼痛、肿胀、皮肤发红等,并及时采取措施。
干预措施
一旦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停止注射
:一旦发现外渗迹象,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注射,以防止进一步的组织损伤。
冷敷
:对受影响区域进行冷敷,以减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冷敷可以减缓局部血液循环,降低药物对组织的毒性。
局部封闭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局部封闭药物,如透明质酸酶,以减轻炎症和促进药物吸收。透明质酸酶可以分解局部的透明质酸,减少炎症反应。
抗炎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抗炎药物,以控制局部炎症反应。抗炎药物可以减轻炎症,缓解疼痛。
定期评估
: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监测外渗区域的恢复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定期评估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提高化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上述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提高化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化疗药物外渗的严重性,并采取积极措施,以保护患者免受不必要的伤害,确保化疗的顺利进行。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正确理解和应对化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共同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药物和治疗手段。化疗药物外渗是化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外渗的风险,提高化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护人员和患者需要共同努力,密切合作,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刘炼波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