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导致脑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脑卒中,亦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突发性、多样性的症状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本文旨在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公众识别脑卒中症状,并合理用药,以便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脑卒中的症状多样,及时识别至关重要。常见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剧烈头痛、面部麻木不对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表达或理解困难、单侧或双侧视力模糊等。这些症状的出现通常意味着血管发生急性阻塞或破裂,应立即引起警觉。FAST识别法则是一个高效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公众快速识别脑卒中症状:F代表面部(Face),观察是否有面部下垂或不对称;A代表手臂(Arms),检查是否有肢体无力或麻木;S代表语言(Speech),判断是否有言语障碍;T代表时间(Time),强调在发现上述任何症状后立即寻求紧急医疗帮助。
在合理用药方面,脑卒中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类型和病情发展阶段来决定。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是恢复血流、减少脑损伤的有效手段,但需在发病后的“时间窗”内进行,通常为发病后4.5小时内。对于出血性脑卒中,则需采取降压、止血等治疗措施,同时密切监控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和生命体征。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降脂药物等也是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常用的药物,其目的在于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脑卒中的治疗需个体化,合理用药是关键。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患者及家属应加强对脑卒中知识的了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
此外,预防脑卒中也非常重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都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通过这些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
脑卒中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导致血管壁逐渐增厚和硬化,形成斑块,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控制这些基础疾病对于预防脑卒中至关重要。
脑卒中的诊断主要依靠神经系统查体、影像学检查(如头部CT、MRI等)和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查体可以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肌力、感觉、反射等,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脑卒中的类型(缺血性或出血性)和病灶部位,为治疗提供依据。实验室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和代谢水平,指导治疗。
脑卒中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基础疾病、脑卒中类型、治疗时机等。及时识别症状、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但需要在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对于出血性脑卒中,降压、止血等治疗可以减轻脑水肿,降低再出血的风险。此外,康复治疗对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也非常重要。
总之,公众应加强对脑卒中症状的认知,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用药,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风险。通过科学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通过提高公众的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在医生指导下的合理用药,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
杨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