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缺血性卒中:药物干预要点解析

2025-08-12 14:53:45       3481次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通常由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及时合理药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和残疾率的关键环节。本文将根据最新医学指南,详细解析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合理用药要点。

首先,缺血性卒中发生后,时间就是生命。在卒中发生的最初几个小时内,脑组织对缺血的损伤最为敏感,因此,快速识别卒中症状并及时就医至关重要。一旦确诊,应立即启动药物治疗程序。

在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药物治疗中,溶栓治疗是首选。溶栓药物能够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流。根据国际指南,卒中发病4.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最佳。然而,溶栓治疗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防止潜在的出血风险。溶栓治疗的主要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等。这些药物能够特异性地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但需要注意的是,溶栓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近期手术史、严重高血压等禁忌症的患者不宜使用。

其次,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它们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患者在溶栓后应立即开始抗血小板治疗,除非存在禁忌。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膜上的花生四烯酸代谢酶,减少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I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但需要注意的是,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因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倾向。

此外,对于血压管理,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需要谨慎对待。不恰当的血压降低可能加剧脑缺血,而过高的血压则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对于大多数患者,应在卒中发生后24小时内维持血压稳定,除非血压过高或有其他并发症。一般认为,卒中后24小时内血压不宜低于160/100mmHg,以免加重脑缺血。对于血压过高的患者,可在卒中后24小时后谨慎使用降压药物,如钙通道拮抗剂、ACEI等,将血压控制在适宜范围内。

降脂治疗也是缺血性卒中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从而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在卒中发生后,应尽早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肝细胞内的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等作用,有助于减少卒中复发。一般推荐卒中后24小时内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剂量可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耐受性进行调整。

在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治疗中,还应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炎、深静脉血栓等。这需要综合运用抗生素、抗凝药物等进行治疗,并加强护理。例如,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及时留置胃管,避免误吸导致肺部感染;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期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此外,对于存在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总之,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合理用药策略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卒中类型、发病时间、合并症等。治疗的关键是及时、准确、个体化,以最大限度地挽救脑组织、减少残疾和改善预后。医生和患者应共同遵循医学指南,制定科学的治疗计划,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及家属也应加强卒中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卒中症状的识别能力,一旦发现可疑症状,立即就医,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相信一定能够降低缺血性卒中的病死率和残疾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马权

东港市中心医院

下一篇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策略
上一篇喉癌治疗后的饮食过渡:从流质到正常饮食的心理与营养支持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