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FL)是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的常见亚型,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20%至30%。FL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到B细胞信号的异常、染色体易位所导致的Bcl-2基因过表达以及免疫微环境的改变。Bcl-2是一种抗凋亡蛋白,其过表达与肿瘤细胞的持续增长和存活密切相关。在染色体易位t(14;18)的作用下,Bcl-2基因表达量增加,抑制了细胞凋亡的正常过程,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无节制增长。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来看,FL的发展涉及多方面的生物分子事件。B细胞信号异常意味着正常B细胞接收和响应外界信号的能力受到干扰,这可能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而染色体易位t(14;18)是FL的一个标志性遗传异常,它导致Bcl-2基因与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位点的连接,从而使得Bcl-2基因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量异常增加。此外,免疫微环境的异常也对FL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可能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功能减弱,从而有利于肿瘤的进展。
临床表现上,FL患者常见的首发症状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这些肿大的淋巴结多发生在颈部或腹股沟区域。随着病情的进展,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组织和器官,引起相应的压迫症状,比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除了局部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包括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这些症状统称为“B症状”。
在诊断上,FL的确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的结合。影像学检查,如CT、PET-CT或MRI,能够帮助医生发现淋巴结肿大的位置和范围,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病理学检查则更为关键,它包括淋巴结活检,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其他特征,结合免疫组化检测,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分级。FL根据肿瘤细胞的分级,分为FL1至FL3三个亚型,这些分级反映了肿瘤细胞的形态和核分裂数,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方面,FL的治疗策略较为多样,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化疗是FL的主要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展,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靶向治疗主要针对Bcl-2等特定分子,通过抑制这些分子的功能来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免疫治疗则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FL患者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肿瘤分级、分期、治疗反应等。
综合上述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淋巴结肿大是滤泡性淋巴瘤的常见临床表现。通过对FL的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综合了解,有助于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这一疾病。FL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FL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加,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也在不断被开发,为FL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黄振倩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印院区